买房还是卖房,一个案例,用财务理论帮你看懂中间的利润算法
有一对上海的老夫妇,在儿子读高中的时候,花了160万元买了一间老房子。几年之后,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之后留在美国工作。远在异国的儿子念念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老夫妇说:“爸妈,你们到美国来定居吧,和我住在一起,让我好好孝顺你们!”老夫妇非常高兴,临行前就将老房子以170万元的价格卖掉了。
在美国居住半年后,儿子的工作因意外有所调动,调到了很远的一个州,由于短期内无法安排好住房将老夫妇接过去居住,再加上老夫妇感觉在美国生活不太习惯,于是决定还是先回到上海。由于念念不忘以前的老房子,这对老夫妇就跟买老房子的人商量:“能不能把这房子再卖给我们啊,我们习惯了居住这间老房子,住不惯其他地方了。”买房的人同意了老夫妇的请求,经过双方协商,老夫妇最终又以180万元的价格把房子买了回来。
1年后,远在美国的儿媳妇有了孩子,儿子专程回国接老夫妇去美国帮忙带孩子。老夫妇虽然舍不得老房子,但只能忍痛割爱将老房子又以190万元的价格卖掉了。
这对上海的老夫妇到底是赚钱了还是赔钱了呢(见图)?
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对其盈利进行分析(我们将使用财务直接价值的方式,而不考虑相关间接成本):
1.倒计法
如果没有中间的那次买入和卖出,理论上,160万元买进,190万元卖出,利润应该是30万元。但是中间卖出后又买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对老夫妇赔了10万元,所以净利润应该是20万元,而不是30万元。
2.快计法
160万元买了,170万元卖掉;180万元买回来后,又以190万元卖掉。两次的成本相加为340万元。两次的收入是360万元。利润=收入-成本=360万元-340万元=20万元。
3.“单笔账总合”法
第一次交易:利润=收入-成本=170万元-160万元=10万元。
第二次交易:利润=收入-成本=190万元-180万元=10万元。
两笔交易的利润总和为20万元,即老夫妇赚了20万元。
用收入减去支出来判断利润的理念,就是基本的财务理念。
财务理念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于科学的理论知识;二是来自于长期的财务实践。
身为一位企业家,若有人问你:“衡量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功?”“企业追求利润的关键是什么?”“经理人业绩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你该如何回答呢?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总会被贴上一个“财务指标”的标签。对个人来说,所谓的“财务指标”就是指财富的自由度,有了财富上的自由,才会有较高的幸福指数。著名的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他受人尊敬的原因就在于他成功的财富积累,并借此成功摘取了华人首富的桂冠。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同样也受人尊敬,除了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外,还在于他极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同样,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经营好坏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净利润,还有现金流,是由整个财务指标来体现的。
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发展,发展的动力是追求利润,而利润追求的关键则是财务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