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电影《远山淡影》:日记本里的一句话,成为最关键的悬疑线索

2022-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懿轮明月

刷了一部6月18日刚上线的悬疑电影《远山淡影》,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这部影片围绕一个小县城文工团里两个酷爱跳舞的女子严华林音展开,由照相馆老板陈默在芦苇荡被杀,逐渐牵扯出了十七年前关于文工团的旧案。

其中穿插着警队画像师章欣自己脑补出来的情节、文工团舞蹈队成员梅莉的回忆、凶手的自述,真中带假,假中带真,一不小心容易看迷糊。

看完影片,把整个案件前因后果想明白,感觉影片中最忽悠人的一个关键线索,就是遗留在陈默被杀现场的,那本有烧过痕迹的日记里写的一句话:“我死后去了广州……”

日记本里没有名字,全篇只有“我”和“她”。

“我”=严华

一开始章欣根据陈默被枪杀现场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了凶手的模拟画像,调查后发现,画像中的女子叫严华,但十七年前已经死亡。

哪怕章欣一度对自己的画像技术产生了怀疑,但奇怪的是,他仍然顺理成章地认为,现场发现的那本日记本里的“我”,就是已经死了十七年的严华。

根据日记里的内容,“我”是十七年前那场公演里的首席。

于是章欣自行脑补出来当年严华的经历:

一个文工团的仓库管理员,热爱舞蹈,却苦于舞蹈队满员,只能通过出卖自己,获得了舞蹈队的一席之地,成为了公演里的首席。

章欣的分析卡在了公演结束后,日记里提到了一句话:“我死后去了广州……”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首先想到的是严华李代桃僵的戏码:

严华杀了林音,将尸体伪装成自己的样子,让大家都以为她死了,然后她冒用了林音的身份参加了公演,随后又去了广州发展。

不过,这样就无法解释她为什么要在多年后回来杀陈默报仇了。

“我”=林音

显然,对于这句话,章欣有新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画像错了,日记本的主人应该是林音。

毕竟林音是当时舞蹈队唯一有计划去南方发展的人,而且决定公演结束后就启程。

再加上舞蹈队成员梅莉的叙述,当年公演里的首席是林音,公演结束后,她去找林音时遇到了严华。

严华说,林音已经离开了,而那次也是梅莉最后一次见到严华。

再接下去就很好解释了,陈默原本打算杀了要离开县城的林音,却误杀了严华。知道真相的林音,十七年后重返县城,杀了陈默为严华报仇。

这样一来,关于“我死后去了广州……”就可以解释得通,但是,日记一开始都是严华的事,林音为什么要用严华的感觉和视角来写日记呢?

这一点又把大家都整迷糊了,偏偏林音到了广州以后还音讯全无。

如果日记里没有那句话

仔细想想,如果日记本里没有提到“我死后去了广州……”,章欣一开始的画像和分析,除了严华获得舞蹈队资格的原因有出入,其余基本都是正确的。

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章欣才推翻了自己的结论,把自己往一个错误的方向引导。

如果坚持画像没错,坚持日记本的主人和杀害陈默的凶手就是严华,接着很可能会怀疑当年死的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严华……

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已经知道前因后果的前提下,正常人一上来知道画像中的嫌犯已死,看到“死后去了广州”,都会认为自己之前的推论是错的。

其他线索

除了日记本里的这句话,影片里设置的误导线索非常多。

比如老李调查十七年前严华的案子,发现是一起连环杀人案,他跟章欣说,文工团的人他都调查过,除了林音。

林音在严华死之前就离开了当地,去了广州。

在老李的话中,“离开”是发生在“死”之前,其实,恰恰相反。

还有,一开始在调查中一直认为林音是准备公演结束后离开县城,便想当然地认为她是演出后离开的路上被陈默杀了。

其实,在公演当晚,陈默便假借送照片的名义,把正在化妆准备的林音喊了出去。

演出前林音已经死了,后来是严华代替她上的舞台,成为了她生命的延续。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安排的也很有意思。

在严华的日记里,梅莉抽烟,有一次抱怨自己无法在舞蹈队出头时,点了一根烟,严华贴心地给她找了一个搪瓷杯,让她弹烟灰。

十七年后,梅莉回到已经破败的文工团,她抽着烟,随手找到了地上一个陈旧的搪瓷杯,她摸着杯子上的花纹陷入了回忆。

这也是细节上的一种前后呼应吧。

《远山淡影》作为一部悬疑电影,确实需要全程集中注意力,很多细节在二刷时会发现安排得很精彩。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那句“我死后去了广州……”!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