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 —— 读《让学生学会写作》有感
读了蒋军晶老师《让学生学会写作》,从他清晰,直接的语言中,让我懂得:写作是可教可学的,写作是有技巧的,在阅读课中,同样也能教写作技巧……
他提出:阅读和写作是高度相关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一定是爱读书、读书多的孩子。从教十几年来,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课堂会倾听,会思考,课下会自学,会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她们平时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她们能静下心来专注地做一件事,相信她们就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写作一定是在写作中学会的,要想写得好,还是要多写。就像学开车一定是在马路上学会的,学游泳一定是游泳池里学会的。平时学校一周一次的写作时间远远不够,让学生多写,多练,让学生有章有法地练,让学生有序地写、模仿着写,写自己能写的,写自己想写的。今年三年级,让学生写日记,倒是让部分学生有了写的机会。开始学生由不知道写什么?慢慢变得能写点什么?最后我希望她们是选择写哪一篇,效果更好?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由“量”到“质”的转变。
阅读和写作是结合在一起的。怎样在阅读课中交写作呢?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表达方法的学习?怎样能把作者的写作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在书中,我慢慢地寻找答案……
在教《颐和园》一课,写景的文章,课堂上交给学生“早点到景点”,避免有的学生写游记时,全是先起床,再刷牙,洗脸,洗完脸由爷爷开车送到学校,在学校同学们有说有笑,等真到景点,文章却收尾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但是蒋老师的课堂却以《颐和园》中最牛的一句话入手——“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一句废字都没有,马上就到了颐和园,短平快。这难道不是在讲写作吗?学生通过学习,会知道在自己的写景的习作中,利用短平快的方法到达景点。蒋老师的这一招,真牛!
同样是写景的文章,在《索溪峪的“野”》一课,蒋老师告诉学生:写景可以不按地点转换顺序去写,像作者一样,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字概括自己去过的景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这个词来写。看来,只要老师充分地熟悉文本,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把它和平时学生需要写的文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写作,也不是一件难事儿。
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 —— 读《让学生学会写作》有感在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学生分析怎样写这类文章,一般分三类:有的只讲一件事,不说观点,让读者自己提炼;有的讲完一件事后把观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拐弯抹角;有的是借事件中人物的嘴巴,把意味深长的观点说出来,这话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课堂上先总结写作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构思。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值得一试。
通过蒋老师讲解的这些办法,忽然觉得恍然大悟,以前教一篇课文,总是忙着教理解词语,忙着教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含义,忙着处理课后习题……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习语言文字是为了更好地运用,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还有学会根据作者的表达方法去写作,所以,在阅读课上教写作技巧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份内的事,正如蒋老师所说,现在的阅读课不能只是单纯地讲字词,读课文,我们更要教方法。教阅读的方法,教写作是方法。尤其是三年级的新教材,很多课后都有小练笔,这是非常好的练习写作的素材,和课文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课文中,教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后教学生运用方法学写作。但是往往我却忽略了小练笔,每次总是精细地分析,挖掘课文的含义,没有一点时间留给学生去写,同时也没有时间去指导,造成学生的知识出现盲区,老师都不能关注的地方,学生就更容易忽视,这在考试的时候无疑是漏洞。
通过作文讲评巩固写作技巧,这种做法,一直在尝试和坚持。发现学生文章的亮点,及时进行讲评,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尤其是三年级是学生写日记的开始,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更不知道写些什么?班里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她们的日记写得不错,我就拿来当范文讲,讲好的、值得学习的地方。部分学生慢慢学会了模仿和借鉴。日记有了明显地进步。
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 —— 读《让学生学会写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