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的歌
老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工房里的木简整整齐齐码在他身后的角落,渐渐堆满了整面墙。他抬头,想了一想,眼睛被从窗户漏进来的光刺了一下,从哪里抓来另外一份木简比对一下,低头,手里的刻刀不停,木片上就又多了几行字。
木屑窸窣,响在亘古的虚空里。
他大概没猜到,他手上的这些木简,会经历几番波折,会影响多少人。
哦,对了,他刻在木简上的东西在西汉被给了个好听的新名字,叫做《诗经》。
我生活在千年之后的中国,却有幸拜读这本书,并为之惊艳。
“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古训里孩童发蒙的必备功课,在当下成为基础教育课本上面的某某必学篇目。后来,买到完整的解析版,断断续续地看下来,觉得无比幸运能读到它。
原来生活是可以用歌来唱的。喜怒哀乐忧惧,平常得就像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搅拌混合,与锅碗瓢盆一起叮叮当当,日子才活色生香。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与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书上原案是说《七月》表达对奴隶主剥削的血泪控诉,许是我太幼稚,总觉得在这些艰辛岁月里有着忙碌的乐趣,活得简单不求更多就很容易满足,获得快乐。
老先生在整理这首《七月》时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褰裳》说,爱情应该是这样子的。快人快语,饶你对岸的闷葫芦半天蹦不出一个响,也一定得给你炸出点回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伐木》喜欢的是热热闹闹的宴席,欢欢喜喜去山里砍木头来筹备宴席。山林里的鸟难免遭了大难,拖家带口另寻安生的地方。“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葛生》听得人泪落。山野荒草离离,一年烧尽一年再生,你就睡在这里,百年之后我才能见到你了。“夏之夜,冬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溱洧》唱的是这条叫做“溱洧”的河。春日光鲜,生意不尽,连带着女孩子的刁难听上去都是软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但是,“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斗转星移,历史的巧合里,人们追逐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家庭和满,君臣相安,风调雨顺,万家灯火等待一个接着一个的新年。尽人事,避不了的苦难交给时间,没有什么比人更坚韧了。
我不知道我这个学生的答案能否让老先生满意,但是希望老先生能露出一个笑容就好。
老先生捡起来掉落的木简,在寂静里好像听到了什么声响,不是很满意地摇摇头,起身推开门继续做自己的事,但是脚步轻快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