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说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电影漫谈

感谢这部片,让我们知道还有人上演过无法播出的现实版《潜伏》

2018-01-27  本文已影响875人  Sir电影

Sir今天想再提一提《风筝》。

只为一个人。

不是“风筝”,但比“军统六哥”郑耀先更接近国民党权力核心。

不是“影子”,却更深藏不露。

这样一位真实存在的情报大牛,在剧中却只有寥寥数句台词:

她凭着每分钟二百字的记录速度

和一手好字

在国民党中央

党政军特高层会议中担任速记员

凡是蒋介石支持的会议

她都是速记的不二人选

她的形象,只在剧终伴随着国歌一闪而过。

这怎么行?

必须要郑重介绍一下——

《潜伏14年》

她,叫沈安娜

原名沈琬,1915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的一个封建世家。

但这位大小姐可一点也不安分,进步的小火苗早在她心中烧得通红。

16岁,她宣传抗日救国,九一八事变之后,还在上初中的沈安娜就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呐喊。

17岁,她反抗包办婚姻,和姐姐一起离家出走,前往上海。

18岁,她大胆张扬青春,拍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明星照。

后来,沈安娜的演员梦没实现……

但在之后的情报工作中,她每天都是位演技高超的女主角。

她的真实人生,比任何一部谍战电影都更具传奇色彩。

蝇头小笔记录情报,板鸭腹中藏匿情报,街头擦肩传递情报。

这些谍战影视剧中的紧张情节,就是沈安娜的日常。

还有地下党被严刑拷打、当街枪决、斩首示众。

这些影视剧中不忍看的残酷片段,都是发生在沈安娜身边的真实场景。

再来一张蒋介石看到能气得吐血的历史“剧照”——

某次国民党大会,蒋介石头顶着青天白日旗在那慷慨陈词。

而他左手边,奋笔疾书的速记员,就是沈安娜。

两个身位,是沈安娜到国民党权力中心的距离。

大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细到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兵力部署、进犯顺序、军官任命的作战计划。

沈安娜的每一次会议记录,都是一次神不知鬼不觉的情报收集。

更传奇的,是沈安娜身处敌营漩涡,历经抗战、国共和谈、内战三个时期,潜伏十四年未露真身,之后也全身而退。

难道她开挂了吗?

来,看完这些干货你就知道,传奇不是随随便便炼成的。

首先,一身硬本事,是她打入内部的敲门砖

200字每分钟的记录速度,不是说说而已。(别说记录了,Sir用电脑一分钟都打不出200字)

一整天嘚吧嘚的会议内容,沈安娜一晚上就整理出两份,一份给国民党,一份给共产党。

为了提高效率、防止被破译,沈安娜甚至自己发明了一套速记符号。

沈安娜最初学习的炳胜速记法

一手娟秀的好字,更是职场加分利器。

沈安娜自1935年进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担任速记员,一路被重用三年后直升为高层绝密会议指定的速记员也没人怀疑。

靠的就是过硬的业务水平。

另外,心理素质硬,是她临危不惧的保护色。

要知道,搞情报的,每天无形的子弹都从耳边飕飕飞过。

1942年,一直和沈安娜联络的上线突然不见踪影。

沈很急,寄去一封试探性的信:“孩子有病,借你的钱,下月再还。”

几天后两个国民党特务冲进沈的家中,说她与共党通信,对方已经被抓起来了。

沈安娜没表现出慌张,理直气壮地跟特务正面刚:

无非是向朋友借几个钱么

现在国难当头

谁不缺钱啊

除了硬刚,沈安娜还懂得曲线智取。

会议机密内容连续泄密,让国民党高层加大调查的力度。

这回,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挡住的。

沈为了不让火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四两拨千斤,把节奏往别人身上带——

最近中央社的那个记者来的可比以前勤多了

而且沈安娜不只是被动伪装,还主动出击,发射糖衣炮弹。

认了科长夫人当干妈,向国民党的“元老派”敬求墨宝,把他们题写的条幅、对联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

下面的人,敬她三分;上面的人,让她三分。

沈安娜就这样以一副“后台很硬”的国民党员模样,行走在凶险的钢丝上,多次化险为夷,从没被识破身份。

最后,立场硬,是她回归组织的定海针

潜伏十四年,沈安娜的上线,断过,她也很可能会失去身份。

但沈安娜这只“风筝”,线断了,却依然从容地飞着。

哪怕没有人对接,她也坚持收集着每一份有价值的情报。在失去时效之后,亲手销毁情报,再继续收集。

潜伏十四年,沈安娜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诱惑。

国民党给她升职加薪,她不要。

放弃名利双收的立法委员,坚持做苦逼又寒酸的速记员,为的是能继续在会议上获取机密情报。

国民党给她分配福利房,她也不要。

一家四口,宁愿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为的是将来组织还能找到她的家门。

中央党部要给我们换好一点的房子

我们就以各种借口

还是保留着,这是一个联络点

这些小牺牲,体现了沈作为一名地下党的大智慧。

时刻和组织建立、保持联系(多次拜见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领导人),让沈在解放后从国民党抽身,也没丢掉自己共产党的身份。

后来1949年陈毅在上海开大会,沈安娜被推荐当速记员。

陈毅在会上看到身着旗袍的沈安娜后,给了她一套崭新的灰布军装。

这是她潜伏十四年之后,第一次穿上了解放军的军装。

沈安娜作为一名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当然是传奇的。

但在纪录片中真正打动Sir的,是她作为一个人有血有肉的柔软。

她的爱情,在潜伏中愈久弥坚。

沈安娜人生中的男主角,叫华明之。

两人在传递情报的来往中,产生感情,走入婚姻。

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什么爱情歌曲,两人常在一个小荷花池旁唱革命歌曲解压。

这一唱,就唱到头发花白。

在1998年的采访中,沈安娜望着丈夫,挥着手,打着节奏;华明之正襟危坐,乖乖唱和。

一首《国际歌》,是这对地下党夫妻一辈子的浪漫。

她的家人,在战火中分离。

和自己的母亲19年没见一面,亲姐姐病逝后三年才知情。

沈安娜跟着国民党转移重庆时,为了安全,还把一岁的儿子丢给上海的婆婆照顾。

再见就是九年后,儿子早不认识母亲。母亲还要对着儿子,做自我介绍:

我听奶奶说你妈妈要来

当时因为没见过不认识

突然叫了我一声小名叫囝囝

我知道这一定是很熟很熟的了

然后她说我是你妈

这才见到了

解放前,没有暴露身份,幸存下来。

建国后,获得了身份和荣誉,没有蒙冤、遭受迫害,又一次幸存下来。

沈安娜凭借的是过人的实力和……运气。

像她这样,在潜伏大戏散场后,还能华丽转身、得以善终的白区地下工作者,不多。

但她更多的同志,没有机会从阴影中走出来,没有机会享受她获得的安宁。

而他们,或许才是让沈安娜一辈子也难以抽身的人。

2010年,95岁的沈安娜在医院中离世,弥留之际,还在喃喃自语:

暴露了,抓人了,从后门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上有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