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水(教育)律师随笔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一生痴绝处——婺源篁岭游记

2022-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Edda艾达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去婺源看油菜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去江西看徽派建筑,似乎于理不通。婺源虽自古隶属徽州,然在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了军事调度方便,将婺源划归于江西。在抗战胜利后,因婺源强烈要求“脱赣入徽”,民国政府把婺源重划回徽州。在我国建国后,同样因为军事原因,婺源又划归江西,直到现在。所以,去江西看徽派建筑,也就是名正言顺的事了。此乃前尘往事,暂且不提。

徽州山水,水墨氤氳,一直神往。汤显祖曾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老先生人品高洁,再穷困潦倒,也决不会为了名利二字去徽州低头求人,是以就是做梦,都不会梦到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徽州。然时光易逝,白云苍狗,曾经富可敌国的徽州,遗下粉墙黛瓦,回廊格窗,却令我这个俗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由此可见,汤老先生和我的人品,真是高下立判,云泥之别。此亦前尘往事,暂且不提。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缘巧合,于阳春三月,竟得婺源篁岭一行。即能看到正在盛期的油菜花,又能看到心仪已久的徽派民居,实属上天眷顾之厚也!

至婺源篁岭,尚未惊绝于翘角飞檐的古风古韵,已为入住宾馆而绝倒。

在山下宾馆大堂办理入住手续后,被安排乘缆车上山,下缆车后早已有观光车等候。坐于观光车上,又在茂林修竹的山间左飘右荡穿黄拂绿,良久,终于停在村口宾馆。

本以为这里就是入住之处了,不想,领了房卡后,服务员带着神秘的笑容却领我们向外走去,穿古巷,过古桥,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几乎穿过了整个村庄,才将我们带到客房。

在服务员一路的讲解中我们终于知晓,原来整个篁岭村村民已全部搬至山下,现在村中的房子皆属公有,被规划保护,合理使用。有的供游客游览,有的成为商铺茶坊,大多数成为客房,分布全村各处。

大堂在山下,前台在村口,整个村庄都是客房。这格局,这气势,这如此曲折的入住经历,不仅前无古人,想必也会是后无来者了。

我们预定的是梯田房,房间干净,古朴雅致,推窗即是层层梯田,青山绿水,黄花摇曳,山风温润,已是心旷神怡。

迫不及待先走马观花,过垒心桥,穿卧云桥,高空栈道心虚腿软自不必说,一旦站在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已是满满的踏实和喜悦。这万亩梯田层层叠叠,从沟谷到山腰,与群山相拥相依,明黄飘香,金蛇舞动,杂以桃红梨白交相辉映,自是美不胜收。

在谷底遥望古村,百余栋古民居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沿山而筑,悬于海拔600米的石耳山上。这是一座时光镌刻出来的山中古村,青山掩映,黄花围绕,白墙黑瓦,外貌的五彩斑斓已令人目不暇接,而真正能体现它厚重文化和内涵所在的,是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建筑。

沿着观花步道再次走进这个小小的山岭古村,触目所及,数不清的徽派明清建筑完整地保存着。古巷古宅,古桥古井,书院牌坊,戏台祠堂,无一不备,无一不是雕梁画栋,青砖小瓦。室外优雅别致的马头墙,室内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隽永婉约,充分体现了古朴典雅的徽州气派。

在村中央,一条窄窄的主街巷挑起了整个篁岭村,被当地人称为“天街”,与全村的“三桥六井九巷”相连,把这个地少屋多坡陡的村庄,打理的井井有条,毫不凌乱。

依次游览“虚竹厅”、“德厚堂”、“树和堂”、“慎德堂”、“五桂堂”、“培德堂”和“竹山书院”等故宅,透过这些名字,已感受到古人们重仁德行善举、耕读传家、济世报国的智慧和德操。

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已令人叹为观止,可当无意走进篁岭水口林时,再次被震撼了。这片树林以“天然活化石”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红豆杉为主,杂以香樟、枫树、银杏、松树等,树龄多在五百年以上,浓荫蔽日,林立无声,彰显着篁岭人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

“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也是村庄的出入口。古徽州人认为草茂木繁可生气旺财,所以篁岭自建村起就乐于植树栽竹,一直用心呵护一草一木,他们相信“树养人丁水养财”。村里生子即植树,女孩出生时会为她种一棵樟树,等到长大要嫁人时,把樟树砍下做箱子当嫁妆。

水口林的树木被严加保护,严禁砍伐,只允许村中的孤寡老人在水口林中捡拾一点点枯枝。其他人别说砍伐,就是捡枯枝也绝不允许,并制定了“杀猪封山”的禁律。一旦有人砍伐水口林树木,不仅会被声讨,还要把他家的猪杀了分给全村人。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已是非常严重的惩罚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保护措施,现在的我们才能坐在五百多年的樟树下,面对着小巧而香火袅袅的五显庙和参天而立的千年枫树,仰视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遥想着昔日昔时“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的古老山村。

俗话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自古以来,徽州山多地少,人们生存艰难,男子十三四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我想,正因为对自然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才能让这些漂泊的游子“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依旧心系家国,报效社会;才能让这个隐于荒僻之地的山村,人才辈出,出入庙堂;才能在地无三尺平的山上,留下精美绝伦的建筑群落,成为他们安放乡愁的家园和精神归宿。

游人潮水般退去,夜晚的篁岭寂静而寥落。走在天街上,半空的月亮清辉如水。古巷幽深,层楼叠院,点点灯火摇曳,仿佛每一盏灯光后,仍有一个苦读的学子,令人恍若隔世。

清晨,山谷薄雾,随风飘荡绕村横山,油菜花依然流金铄彩,古老的山村依旧静谧恬淡,我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天开篁岭,同行四人,是以为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