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简明心】关于修行
假期时间较为充裕,一口气读完了《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解答了我悬在心头的“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能力?”问题,虽然又重新开始惴惴不安自己能力不足以胜任的问题——俗人就是一事无成而烦恼丛生啊(捂脸)。
本来按照理想是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心得,但是居然想了一天都没有下笔一个字,真是愁死我了。干脆继续看下一本书。没想到,一打开《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就忍不住全心投入的看了起来,甚至一边看还一边学着书里的样子平顺气息,脑子很澄明。昨晚家里宴请朋友收拾到十一点半,家人打开电视看节目,我则抱着厚厚的书看了起来,被家人像看猴子一样怪笑了一番。没想到,一直看到两点居然都还很清醒,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又继续看起来。考虑到之前看完一本反而无从下笔的困境,这次就干脆从中间就休息,稍微记录一下想法,反而容易下笔。
1.儒学与佛学
作者是从儒学进入佛学,与我先读完王阳明心学再读佛学顺序恰巧一致,因此理解起来很顺利。佛学中说的“明心见性”对应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佛学讲的“自觉觉他”对应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核心思想是相通的。但是,儒学含有很多社会阶层区分(或许是各朝各代逐渐添加进去的),而佛学则更平等,更有宇宙视角。
2.佛教禅宗与藏传佛教
看到书的前三分之一,主要内容是作者读完哈佛,初涉佛学,各方求学修行的故事。如果说之前看《王阳明心学》一书,是让我对修行这件事产生了认同,那么之后看《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就是让我对修行是什么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前,我只是觉得日常生活之外应该修行,但是对如何修行仅仅停留在时时反省脑中产生的各种念头、剥离情绪、客观对待事件本身上,对于如何“自觉觉他”、“致良知”尚不知法。而《念》一书则让我知道,原来其实佛教禅宗经典是一套修行的教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分别承载了印度佛教中的不同内容,因为汉族文化不注重逻辑,因此更多关于系统修行方法的内容在藏传佛教典籍之中,那是一整套修行的手册。
3.修行与仪式感
《念》一书中介绍了很多修行的内容,包括出家、吃素、打坐,其中讲星云大师传授的弟子都有非常细致的戒律和规范,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修行要抛弃很多东西,失去人伦之乐、世俗之乐。但是仔细看下去,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是站在“入世”的角度谈如何通过“出世”的历练来实现“悟”,也就是说他其实是将修行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过程,目标只是觉知“自我”,出家也好、打坐禅修也好,都是一种仪式,让人更容易进入内观的仪式。不能不说,在俗世中打滚的人们,要从各种欲望、杂念中脱离出来,内观自我,是需要很多技巧和很大力气的,所以出家之类一下子斩断俗务来源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率的修行方式,但是最终,书中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说了,修行证悟和出不出家没有关系。生命中随时内观,带着觉察生活都是修行。不过,我现在意识到仪式感对于人集中注意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件事,并且准备在生活中注意加入仪式感的内容。
4.关于怪力乱神
《念》书中讲到禅七中,会有人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讲到他的父亲,台湾前国防部长、监察部长在家中禅修见到金龙,而且离开去洗手间洗脸后回来仍在;还讲到他在当兵时念咒语减轻日晒之苦;讲到他最早接触的惟觉和尚能够感应别人的问题,在提问前先回答;包括禅修后会意识到有另一个“灵”脱出躯壳,这些怪力乱神的事情。我个人对这些现代科学尚无法解释的事情是抱持着开放态度的。现代量子力学有测不准原理和量子纠缠现象,想想看,一向被牛顿力学护佑的我们发现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存在竟然是“测不准”的,就是说一个物体在这和不在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粒子分成两个以后,竟然相隔千里都做同样的运动,我国的“墨子号”卫星2017年就实现了上千公里的量子纠缠,将来可以应用到保密通讯上。这些现代物理科学难道不匪夷所思么?
说到这里想起假期里刚重看的《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是非常牛的,这是电影史上首次展现黑洞和虫洞,为此导演和最权威的天体物理学家讨论最终确定了黑洞的形象,并用30个工作人员上千台计算机用了一年时间来绘制这个黑洞形象,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科幻电影。影片后面讲到男主角穿越黑洞(虫洞)在五维空间的人类帮助下进入了一个以时间为轴的五维超立方体,他可以看到时间轴上任何时点的女儿房间的情况,其实就是能够看到过去(至于前世,那估计还需要加上“灵”的轮回转世吧,我猜想),但是他无法改变过去。不过最后,他发现引力能够穿越任何维度,因此通过影响引力给相信有“灵”(影片中叫做“爱”(哈哈))存在的女儿发送了信息。所以,如果进入五维空间,时间就像线段、轮廓一样可以被直观的触摸,回溯过去就像看一个尺子的刻度一样容易,那么看到自己的过去甚至前世和来世,也未可知呀。
一不留神写了这样多,已经急着想要结束,赶紧看完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