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看懂已中年
记得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时,好像是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是学校附近的影院播放效果不好还是当年的我太肤浅,对于这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的电影,看完后竟然毫无感觉。宿舍的女孩问我电影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没有传说的那么精彩、感人。她说,她哥哥去看了,也是这种感觉,那么,她就不用去浪费时间了——既然我和她哥哥那样的文艺青年都不觉得好看。
昨天阴有间歇小雨,这样的天气很适合睡懒觉,或者窝在床上读书、看电影。不知怎么就翻到了《廊桥遗梦》。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很明白当年的自己,很多认识是极肤浅、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书,不同的年龄去读,感触和收获大不一样,电影也当如是吧!那么,就重温一次《廊桥遗梦》吧!
弗朗西斯卡·约翰逊去世了,留下遗嘱要求她的一儿一女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罗斯曼桥。困惑的孩子们翻看母亲的遗物,日记、书信、照片等,才了解到母亲生前经历过的一段终生难忘的婚外感情——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真的太有限了。
那一年夏季的一天,四十多岁的主妇弗朗西斯卡送走丈夫理查德(Jim Haynie 饰,著名的梅姨)和孩子们外出参加活动,打算独自一人待在家里(约四天)。对她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全部的生活,这属于她一个人的几天独处时光,是稀有的,所以大概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吧!她做着家务,看到一辆皮卡车从远处驶来——五十多岁、满头稀疏华发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Clint Eastwood 饰,也是本片导演)迷路了,向她打听罗斯曼桥(廊桥)怎么走。她说不大清楚路,就干脆坐他的车带他来到桥头。 她看着他工作,他送她一把野花致谢,她不知怎么想的,起心动念邀请他与她共进晚餐。一路的交谈和一顿晚餐,让她有了一种久违的怦然心动之感。第二天她想到他,写好一张纸条,匆匆赶到罗斯曼桥,将字条钉在桥头,邀请他再次共进晚餐。他在工作中突然发现那张纸条,也不禁心动,再次接受了邀请……,他们陷入爱情,既突如其来,又水到渠成。她觉得自己对他的爱情不是他众多旅途艳遇(她想象中的)中的那种,她质疑他、苛责他,其实都是不甘就这么结束。他看到彼此的真心,请求她随他一起远走,她再三犹豫,可怎么能割舍下家人和世俗的安稳?她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出轨或私奔,置无辜的丈夫和孩子于别人的口舌之下。他在雨中看着她和丈夫开车路过,然后远去,满身淋漓地黯然离开。她在车内望着他,已泣不成声,面对丈夫的询问,几乎说不出话来。 十多年后,丈夫理查德去世。又过三年,弗朗西斯卡收到了罗伯特的死讯。他把自己的相机,还有那四天的记忆物证等留给了她,并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罗斯曼桥……
两位演员都不是美女帅哥,且不年轻了,但眼角眉梢都是戏,连那白发和耳环都是戏。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将它看作一部“牺牲自我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幼稚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特别是人到中年的女人的无奈与困惑——身为人妻特别是人母,有多少时光可以为自己活?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这里面,所包含的人生况味,太丰富了,同时,也不可谓不残忍。不仅夫妻之间可能存在着对彼此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认识的盲区,孩子们更是对父母的付出看做理所当然,尤其是长大的孩子,他们,大概和弗朗西斯卡的儿子、女儿一样,认为和中老年的父母没有什么可说的,认为他们是不懂生活,更不懂爱情的,认为他们除了为儿女奉献不会再有别的向往……
而在影片的结尾,这一对兄妹,理解了母亲,理解了父母这一代人,或者说这种家庭身份的人,其实也和他们是一样的。他们从母亲的故事中得到了启迪,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是对老一辈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吧!
写下这些时,我的心情似乎比昨天看完电影还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