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情商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theFullHorizon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张作霖曾说过:“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事人情世故”。短视频里的自媒体们也经常说人情世故让你更好的为人处世,给出几条具体的建议,然后评论区会有不少用户的互动。

这么多人在谈人情世故,那到底人情世故是什么?

笔者抱着速成的心态,开启各种人情世故相关的信息工程学,看了好多讲人情世故的文字,听到了很多很多关于人情世故的对话,绝大部分是那种一条条教条式的内容,这些条条框框缺少上下文环境或前提条件,比如说话不要太满,当被怼的时候要保持理智等,看完脑子里:What?

坦白来讲这些动辄就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教条,且不说内容是否合理,即便是记住其中几条都很难,更别说在某个场景出现的时候拿来用了,且盲目照做不仅陷入教条,还可能造成更多的困惑。所以笔者尝试对人情世故深入挖掘与分析,尝试找到一个方便理解又实用的人情世故框架。

发现所有的这些教条都有一个共同点:细节,大家都是在讲不同方面不同场合下的对细节的处理,这个细节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站在沟通中的对方角度,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让沟通中的对方感受到尊重,或者有面儿,或者是价值交换等等需要。比如那些所谓的社交礼仪,这背后的逻辑是人天然对尊重的需要。

站在沟通中的自己角度,则是一种情绪的感知、处理和应对,即沟通中能感受到周围氛围,对方的真实诉求,进而给到对应的、合适的反馈。这是一种自身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如对人性的理解(比如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对人心理的认知(比如“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当然你可能还听过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情商、潜规则、会来事等等,这些内容在笔者看来跟人情世故所表达的内涵一致。人情世故本质上看就是在讲一个人的情商问题。所以本文就从情商角度切入,聊聊人情世故的那些事。

老规矩,拆解一个问题,首先从概念着手。先来看看啥是情商?

情商的定义

情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情绪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并迅速成为商业心理学和职场动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其定义各种侧重,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情商”指的是“信心”、“乐观”、 “急躁”、“恐惧”、“直觉”等一些情绪反应的程度。情商是指能够解读、理解和管理自身和周围人的情绪。它关乎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帮助他人感到轻松,以及理解您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周遭环境。

从定义来看,情商也是一个舶来词,如果意译的话,用人情世故可能更合适些。所以接下的讨论,情商就等价于人情世故。

之所以情商这个概念这么流行,关注和讨论的人这么多,可能就是情商更多的关于交流、协作的需要,在更好的交流和轻松的协作中,才能达成价值的顺利交换或者传递,是目的达成。

我们从概念入手,情商是关于沟通环境下的认知与情绪的。沟通的场景下,这里我们抽象出三个对象:自己、对方、沟通应对。关于自己有两个方面: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关于对方:情绪识别;关于沟通应对:人际沟通。这里我们就形成了关于情商的最小框架:自我意识,情绪管理,情绪识别,人际沟通。下面分别来讨论。

情商的理解框架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情商中其他部分的基础。很多人觉得自我意识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能够准确意识到自己当前或者某一时刻的情绪,知道这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甚至这个情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非易事,有个词“无名之火”,其实说的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已经生气的一种表现。

从意识到情绪,先了解下人类都有哪些情绪。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中包含了人类最基本的六种欲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厌恶。其实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有27种情绪:

自我意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非下意识的动作,沟通的时候往往有需要较快的反应,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大量刻意训练的过程,但这一步很重要。

情绪管理

我们平时说的“脾气太大了,一点就着”或者“像个孩子一样,一说就哭”,大家可能会觉得更像是性格的一部分。“暴脾气”,“哭包”其实这些都是管理情绪部分,也是情商的一部分。

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忧虑、愤怒,但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那么就会造成持续忧虑,愤怒时无法平息,受到心灵的创伤时难以恢复。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对外界的反馈往往不具备正向性。

以上讲的是对某种外界反应引起的情绪做的管理,如果是根据要达成的目标,积极的引导情绪的发展,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绪管理,比如自制,坚持,自驱等,有些地方称之为自我激励。

情绪识别

我们日常中经常听到会看脸色、听话要听音、有同理心和会换位思考这些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能够准确识别他人情绪,有同理心的人更有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那些我们经常说的没眼色的人,缺乏这种情绪能力,无法察觉别人不悦的情绪而终止做某事,比如说别人已经逐渐保持沉默了,另一个人还在那里一直说,这可能就完全没有察觉别人的不乐意情绪。

人际沟通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为什么还要沟通呢?其实沟通的底层驱动力是价值的交换,但价值的交换在沟通的场景下往往伴随着需要的满足,比如影响力的传达,自尊心被尊重等。

这里我们也稍微展开看下人类都有哪些需要。据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分别为:好奇心、食物、荣誉感(道德)、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复仇、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声望、厌恶、公民权和力量。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来看就是五个层次。

本质上人类的欲望就是人性,当然这里展开聊并不是说利用人性去怎么怎么着,而是懂得在沟通场景不要去违背这些人性,因为这些最基础的人性需要如果不被满足,沟通很难再进行下去,更别所顺利沟通达成目标了。比如说沟通中,对方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很有可能就会直接拒绝沟通。

了解了基础的人性需求之后,在沟通和表达中,积极主动的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比如安慰、共情、感染、鼓舞、号召等。当然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怎样的表达才能更精准的同时有保持尊重的传达,这个话题与本文关系不大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现代社会的情商往往倾向于关注情绪的识别和人际沟通,这其实跟现代社会的大分工有一定的关系,社会倾向于团队的协作去完成一件事,这个时候沟通与协作就显得比较重要。

根据以上的情商理解框架,情商本身就包含了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持续耕耘、积累,不断地自我提升。对外要不断地锻炼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本身内向,就喜欢独处和思考、分析和钻研,而对于各种人际活动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也不是很擅长。那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放弃自己的优势而转向自己不擅长的活动,仅仅是为了培养所谓的“高情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高情商中的热情、自制、自我激励和驱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优,成为行业内或领域内真正的专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数学领域的牛人韦东奕。

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芸芸大众来说,不管是偏内向的喜欢思考和独处,或者是偏外向喜欢沟通与交流,我们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也没必要讨好每一个人,做到人际交往的两个基本原则就可以。

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情绪管理就会有不一样的情商表现,所以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情商表现,分析背后的问题,然后找到优化情商的目标。

不同情商的具体表现

这里罗列了一些高情商与低情商的具体表现,并按照上面提到的理解框架,把具体表现背后所有关的因素作为标签来分析。

低情商的表现

高情商的表现

这里特别需要讲的是意图和结果,即做事的意图往往不等于结果。 换句话说:“好心也常常可能办坏事” 。但是低情商者,往往不愿意接受,或者没有意识到“意图不等于结果”,他们会希望用“好的意图”交换“好的回馈”。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典型的情商低表现:“我是为你好”。 意图不等于结果。无数具有破坏性的事情,都是那些觉得自己正确的人做出来的。

以上高情商与低情商的表现分析来看,大多数情商影响因子跟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更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在的不重要。很多情商方面的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主动的意识问题,意识到自己的情况,意识到沟通中环境的情况,因为只有意识到并且是主动的意识到,才能在大脑中有思考的过程,思考不同的情况下要做出的不同反应。

很多沟通情况下,是没有这个短暂而思考的过程,我们的反应就已经给出了,此时沟通往往会走向不可控的方向,即便之后当你开始意识到了,可能要花费更大的功夫才能把沟通拉回到正常轨道。所以这个意识的过程,就需要在情商框架下的反复训练,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中形成习惯。

情商的误解

老油条就是高情商:职场里有一类人,他们典型特征是:揣摩人心、理解政治能力强,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事精明。 一般会认为这类人是高情商,但其实并不能直接等于高情商,这些特征只是表现一个人比较懂人性,但他们缺乏辐射正能量的能力。 想象一下假设跟大多数老油条相处,你会觉得世界更美好了吗? 如果没有任何利益的目的,你会单纯的希望和他们待下去吗?

善于隐藏情感就是高情商:有一些人,喜怒不形于色,这至少说明了他们有部分掌控情绪的能力,不让它表现出来。 但高情商的人往往善于情感表达,且是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正常人类,不能表达和宣泄情感,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一般看到的高情商的人,表达出来的情感,大多也是正面的。这主要是因为高情商者本身内心情感,大多数也是积极的。 对于负面的情绪,他们也更有能力去掌控,选择表达的方式和场合。

同样的,低情商的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但有时候他们缺乏控制能力),部分原因可能是表达情感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会让人感到缺乏安全感,引发情绪反应。

忍气吞声就是高情商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高情商的人,很少会遭遇需要“忍气吞声”的场景。

为什么有提高情商的需要,情商在对外的层次上主要就是沟通场景,在高度分工协作的现代,沟通的底层逻辑就是为了价值的交换,而提高情商的背后逻辑也就是让价值交换的更加顺畅。

提高情商的工具有哪些?

情商更多的涉及的是细节,这个可能就是很多网上关于情商的回复一般都是很多条条框框的原因吧。既然是细节,提高情商就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不断总结和练习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多去思考背后的逻辑,举一反三,多总结,总结别人高情商的具体场景和回答;多实践,尝试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场景并练习,在练习中找到体验、感觉,进而开悟。与人交流的时候一个大方向就是,多从与人方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上的讨论发现,情商背后关系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很有通用性的提高情商的方法,这里笔者尝试给出两个改善情商的工具:

鼓励与赞扬他人:即使犯了错人们往往也不愿意批评自己,所以不要讨论他人是非,多去赞美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即便确实忍不住想表达某些事实,也可以尝试他人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一个人最近胖了,你可以说“你最近变壮了”或者“你最近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少呀”。

主动关注对方感受:人性天生就有被关注的需要,在沟通中避免出现只顾表达自己的内容,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多注意关注对方的感受,甚至是直接询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感受,根据感受调整自己的表达,会让沟通环境更好一些。

最后

需要稍微补充一点的是,情商对应的场景是沟通,沟通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所以讨论情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实力,实力有相对落差时候就产生了价值交换的势能,但如果没有实力,自然也就缺少了交换的条件。所以提高情商的同时,客观上也需要注重一个人实力的修炼。

以上就是本文从一些常见的俗语出发,思考这些俗语背后的逻辑:人情世故,接着在沟通的场景下,从情商的角度给出了理解人情世故的简单框架,然后以这个框架的视角去分析不同情商的表现,最后在术的层面给出了高情商沟通的两个小工具,但工具不是重要的,理解人情世故的本质才是笔者想表达的。

最后,人情世故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促进价值传递的一种入世的方法。情商也不是天生的,换句话说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总结、感悟来获得的。同样的情商也是关于细节的,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观察、反思、总结过程。所以本文没有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而只是尝试给出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框架。

参考:
如何判断人的情商高低?如何提升情商?
什麼是高情商?學會這5種能力,就是高情商
低情商的十种心理学日常表现,如果你都有,那就需要调整和改善了
佛禪:與人相處,最好明白這幾個人情世故,否則很容易讓人討厭
职场情商
有哪些基本的人情世故年轻人应该懂得?Top3 特别是第三条Jacky-Y
情商课 思想公开课 遗憾的是大学里没遇到一个老师 可以给我们上这样一堂课
增广贤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