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伴,彼此照亮——“云伴读”让校长、教师不再孤独
阅读有伴,彼此照亮——“云伴读”让校长、教师不再孤独
甘肃省肃南县大泉沟中心小学 尚晓军
这个假期,中国大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笼罩着,足不出户的日子,人们宅居家中,不给祖国添乱,成为对国家最大的贡献。那么,在这个非常时期,为了度过这焦虑、等待、无奈、观望的日子,我们有应该做些什么来充实自己呢?看看,我们的校长、教师在互加计划、嘉学院、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苏州半书房、彩虹花和阅汇、2020学校联盟的联合策划下,正在“云”空间进行着一场“前无来者、后无故人”的“云伴读”。这种以导读形式举办的阅读,参与教师范围之广,品味之高让人难以想象。从2020年1月30日“云伴读”开启至2月15日结束,共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122016人次参与直播,213691人次参与在线听课,4500人次参与打卡;导读名家、名校长35位,17天时间共解读了36本好书。
一、参与课程具体时间安排:
2020年1月30日(正月初六)晚7时,校长、教师“云伴读”在正式开启。除1月31日两堂课程外,2月1日至2月15日每天早晨9时、下午15时、晚上20时3场导读正常进行。在这些特定的时间段,导读名家、名校长以及参与听课的校长、老师会准时走进“云伴读”,共读好书,彼此照亮。并对每一堂课都设置了“云伴读小打卡”,供校长、教师记录课程感悟和反思。
二、导读课程安排及感悟:
(一)1月31日15时,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副校长徐飞向我们导读了他自己所著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一书。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这项修炼要不断储备自己的知识能量和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阅读对教师的重要性。
(二)1月31日20时,原常州市北郊小学知名校长,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特聘专家,“互加教育联盟”和“2029”学校联盟创始人之一徐青导读了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创作的管理学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导读中徐校长对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讲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我们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必不可少的修炼。
(三)2月1日、2月2日、2月3日9时,北京教育学院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讲师郭冰,向我们导读了英国作者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著《教育目的》。阐述了教育绝不是灌输知识,教育本就是灵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努力避免思想的僵化,从而培养出对知识和生命都有着充沛的热情和活力的、有自我发展力的人这一重要理念。启发我们回看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们未来教育的方向。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四)2月1日15时,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卢峰为我们导读了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所著的《重塑心灵》一书。从心态、自我的建立、与人事物更成功快乐地相处互动的模式方面,卢峰老师做了很详细的剖析。教会了我们,信念系统的行成途径。并告诉我们要认知自己,对自我思考做出总结,理解自己,更理解他人,大破局限性信念,成就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五)2月1日15时,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冷玉斌为我们导读了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所著的《教育的情调》。冷玉斌专家结合现实,从阅读童心,迷恋成长;终身学习,成为自己;追求真实,热爱生活;写下故事,创造人生等方面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要体现教育的情调真善美,要在最没有情调的日子里做最有情调的事。
(六)2月2日15时,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博士导读了自己所著的《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汤敏参事利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深刻分析了慕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方面展望了慕课的未来与前景。让我们感知了慕课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教育资源的分化、优化以及回归教育最本质的理念。它颠覆教育理念,将教育真正推向了平民化。这是一场人人收益的革命,改变每一个人的未来。总之,汤敏博士的导读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对头脑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感化。作为新时期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即可转变思想,提升自我,争取早日走进这场革命,做好参与未来教育的充分准备,为我们的学生打下适应未来社会的坚实基础。
(七)2月2日20时,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为我们导读了他自己的著作《未来学校》。导读中让我们感悟到未来是能者为师的时代,课程将指向生命与真善美和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他说,教育机制不变,但教师素质一定提升。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过去,像昨天一样教育今天的孩子,那么你就掠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能让今天的孩子适应未来社会,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用变革的时态去教育现在的孩子。并举例说明,淘宝颠覆商业不是传奇,那么互联网颠覆教育也可能成为必然。未来学校,教师要合理规划个人的人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这样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未来教育我们渴望的,也是幸福的。“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结目标,教育本身就是幸福,就是生活,不是简单地为未来做准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未来教育的方向,认清未来学校的方向,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学习中心”
(八)2月3日下午15时,河南郑州艾瑞德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首批物型课程研究员李建华为我们导读了吴家莹所著的《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导读中刘校长不仅细致梳理了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心路历程、革新措施与成就,并且运用教育学理论,从校长的角色意义、角色愿景、角色策略、角色执行和角色成就五个方面,对其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全部历程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示我们要做热爱教育的校长,做有温度,有格局的校长。引领老师,带动学校,昂首向前,在教育变革新时期走出一条别样的大道。
(九)2月3日20时,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百年职校总督学、探月学院执行顾问钱志龙为我们导读了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所著,自己翻译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钱博士的导读直击我们的心灵。他叩问中国现代教育,直面中国教育病脉,列举了当下教育的不良现象。他呼吁我们,教师和学生的代际关系就是我们如何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未来知识,我们才能成为不被社会遗弃的现代教育者、学习促成者。同时告诉我们教育至少要接地气,有温度,有教育情怀,要立足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十)2月4日、2月5日、2月6日、2月7日、2月8日9时,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北师大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俞正强导读了《学记》。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学记上讲堂。《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俞校长的导读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让我们牢记精辟经典理论,古学今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价值所在。
(十一)2月4日15时,元江苏泰州姜堰教育局副局长、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忠玲导读了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这样的课程,听是一种享受,亦是一种幸福,林忠玲校长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导读,确实是一场开春的盛宴。14个教育主题的深度关注,14个新教育的解决方案,14盏照亮教育现实与未来的灯,14座联接有梦想教育人的桥。倡导了新教育、新理念。相信林忠玲校长所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上路,就一定有远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更深信,只要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现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我们一定会抵达美丽的远方,看到教育应该拥有的幸福。
(十二)2月4日20时,苏州半书房“三人行”、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刘猛;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所长、苏州存志嘉德双语学校校长、苏州半书房主要发起人邱国华;苏州半书房学术总主持、课程部主任张安仁为我们伴读了邓肯·J.瓦茨所著的《反常识》。如何培养反常识思维呢? 培养反常识思维就要少依赖常识,多依赖客观的、多维的、可量化的东西。反常识思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解决复杂世界问题的利器。从个人层面来看,学习反常识思维可以改变大众看待问题的方式,克服常识的思维惯性,促使人们从另一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并帮助他们接近事实的真相。通过三位老师的导读,深刻的理论知识让我们逐渐融入我们的大脑。常识在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各个角落都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隐含着不同的常识。但大部分人由于思维定势而忽略了这种行为的存在。就如评论区老师的解释一样,我也认为反常识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思考,也就是不按常规出牌。不管如何,今天三位导师深入浅出的引领我们了解了这一概念,给了我们对这本书的初步的影响。
(十三)2月5日15时,问对教育智库理事长、原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校长李勇为我们伴读了帕克·帕默尔所著的《教学勇气》一书。《教学勇气》的确是一本神奇的书,在李勇老师的导读下,让我们拥有了足够的勇气。李校长说:“每一个人都拥有变革的力量”,并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我想,我已经寻见了,李校长也打开了我的读书之门。有了方向,有了勇气,我一定会在今后的阅读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十四)2月5日20时,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科科长、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卫功立为我们导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格里高利所著的《教学七律》。通过卫老师的导读课,我对教学七律有了以下的认识。模范、兴趣、链接、自主、再生、完善等概念。卫老师的导读浅显易懂,非常接地气。参与了他的课程,才让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让我们深刻领会了“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烧柴煮熟,叩问教育本真;求真图边,逐浪认知重启。让我们在大师们的引领下,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武装头脑。
(十五)2月6日15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杂志主编郭华陪伴我们一起阅读了刘月霞和她本人所著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郭华教授让我们认识了深度学习即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导读中特别欣赏郭老师的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担心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十六)2月6日20时,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将我们带进了他所著做得《走进学校3.0时代》。张馆长用未来教育十大新图景告诉我们,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使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加速颠覆,自适应学习和社会化智能型学习管理系统的普遍运用将加速后文凭社会的到来,并特别强调“科教兴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十七)2月7日15时,苏州半书房“三人行”之一、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刘猛为我们导读了黑岩祐治所著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刘猛教授导读中说所谓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一场人与人的格斗。就像有了强大的对手才会有精彩的比赛一样,有了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并细致讲述了桥本武老师的“银汤匙”课堂也确确实实是全世界每个学生乃至于每个人都渴求的。让我们懂得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以及通过自身的强大造就学生的强大。只有这样“有了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
(十八)2月7日20时,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庚商智能教育董事长、中国信息学会教育分会副会长魏忠为我们导读了他自己的著作《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这本书魏忠教授围绕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从科学与人文、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思维与精神等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人,重新定义教育——人是智能时代不可穷尽的思想资源,这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否则一旦人把什么都交给机器,也就交出了幸福,交出了人生的意义。的确,“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正在来,现在有未来”。未来的美好,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拥有,才能更好。
(十九)2月8日15时,苏州大学教育博士李东琴为我们导读了罗林·W.安德森所著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导读中,李博士非常接地气的讲述了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中,目标指出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具有目的性,教学是理性行为,是教师教给学生使他们认为值得教的。教师的理性涉及教师为学生选择"什么”目标。教学的目的性则关系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即涉及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提供的教学活动与经历。
(二十)2月8日20时,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知名谜家、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为我们导读了他本人所著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什么是理想课堂,卢校长极其浪漫的提出“好课”的几个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烁智慧光芒、演绎成长气息。同时,导师卢志文、郭少敏向我们导读了元宵特别“云伴读”,《如何“读灯谜”》,这才是真正特别、有趣的一课。由于今年的疫情,宅家的人们无法观花灯、猜灯谜。“云伴读”成了我们最好的伙伴,陪我们打发无聊的时光,同时让我们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灯谜“中国智慧的文化密码,传统千年的思维体操”。导读中两位导师从元宵的来历,灯谜的历史开讲,步步深入,将我们带入了灯谜的世界。
2月9日、2月10日、2月11日9时,中国教育改进社理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邱磊带我们走进了杜伟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节课跟着邱磊老师感知了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并让我们深切感知了杜威的教育理念: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现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真正实行的情况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其实,没有哪一种体制或是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采纳的,任何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识别它的优势和缺陷,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才能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二十一)2月9日15时,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苏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徐瑛为我们导读了内尔·诺丁斯所著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内尔·诺丁斯的教育思想是在当前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之上的时代中,发出的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唤醒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沉睡已久的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个体、家庭、社会、天地的敏锐接触。徐瑛老师的导读真正道出了当前教育的痛点。整个教育系统似乎精疲力竭,陷入危机之中,但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系统只会用一种思路行事,例行公事般地累加课程和服务。学生们在被喂着。这种喂养哲学的核心是“饥饿的孩子不能学习”,而真正需要的是富有爱心的人们来哺育饥饿的孩子。学校的学术目的主导一切。教师在灌输,在填鸭,但却很少想过,在为孩子提供食物的同时,是否应该提供体贴和关爱。中国教育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家庭教育同样如此。
(二十二)2月9日20时,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大伟引领我们走进了他的著作《影像中的教育学》。陈大伟教授在导读中,所呈现出来并非是单一的电影影评,而是通过对电影意义的"借题发挥"从教育类电影之中分析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围绕教师、学生、教育不同的层次,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具备更适合他们自身的成长力量和生存的本领。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深刻的专业技能,掌握真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将"个性化"教学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使我们更好的体验到教学工作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展现出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命和责任。
(二十三)2月10日15时,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书记、副校长、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朱雪晴为我们导读了她自己的著作《走,我们去找好教育》。雪晴校长精彩的导读,句句扣人心扉。她以女儿的成长过程和一所小学的逆袭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同心协力。教育过程中要精心打造的课程,打造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别出心裁班级管理、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文教育、体系完整的教师成长,要让教育回归本真,要创造中国最好教育奇迹。
(二十四)2月10日20时,北京春之谷学院院长、苏州存志嘉德双语学校副校长、美国海默茵——春之谷“东西方国际高中文凭课程(EWIP)”项目负责人郁宁远为我们导读了美国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走进郁宁远校长导读的《瓦尔登湖》,的确很幸运,幸运跟着郁校长看到了瓦尔登湖最美的景色;幸运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冰与火”,幸运懂得了郁宁远校长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伟大精神。回归自然的美妙感觉也是这次导读带给我的不可多得的快乐。而这一切,带给我的力量是想要尽快走进它或拥有它的冲动。但我知道这只是一时之间的美妙想法,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伟大的梦。至于那三个丢失的东西,我认为“马”代表诗和远方,“斑鸠”代表自由飞翔,“猎犬”代表勇往直前。郁校长的解释寓意更加深刻:求生的本能;对自然、人类、社会的思考;遥远的天际,回归自然。
(二十五)2月11日15时,诗人,作家,特级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柳袁照伴我们阅读了他的著作《教育是美的》。柳校长以中国最美的诗性教育,从日常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悟教育,并以“每一盆花,不是一朵,不是一枝上的一朵两朵,而是一群花,一群花在一个盆里开得整整齐齐,一样高,一样大,一样的色彩,一样的花姿。这样的一盆花,与另一盆花放在一起,再与另一盆花,另一群花摆在一起,就是像军队。假如,花与战争联想在一起,以士兵的要求来要求花花,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行为,与日常的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让我们感悟了感悟教育既是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人生境界。
(二十六)2月11日20时,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冯卫东为我们导读了自己的著作《为“真学”而教》。导读中,冯教授激情的讲述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晚宴。教育的“真学”,是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以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读课中所有的导师都教给了我们走进文本的方法,教给了我们书中蕴藏的知识精华,更叫给了我们阅读提升的方法。这就是真正的引路人,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也必将学会做“真”教育。
(二十七)2月12日、2月13日、2月15日9时;2月14日15时,江苏省兴化市教科室主任、江苏省兴化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何伟俊为我们导读了国学经典《论语》。《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孔子作为中华第一教师、中国教育先贤,其教育思想和生活智慧值得后世教育人学习和借鉴,有益于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思辨创新。何主任对《论语》的导读入情入境,从孔子的生活哲理、为人之道、天下情怀、诗意人生、终身学习、教育情怀等方面让我们感受了一个性格丰富、个性鲜明、活泼可爱、智商和情商卓越的孔子,同时也感受到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读《论语》,学孔子,让我们一起成为既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播文化的教育人吧。
(二十八)2月12日15时,课程教练、专栏专家、首届荆楚教育名家、知名儿童课程设计师徐莉为我们导读了自己的著作《未来课程想象力》。徐丽老师说,当前的理想课程是让孩子渡过这段特殊时期的煎熬,而不是让在线课程让他们觉得煎熬。对非常接地气的告诉我们,网络课程是目中无人,心中有人。我们要转变思想,用有效的手段控制家长和孩子来适应网络课程,尽量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近期疫情阶段的教育。她的教育理念是:反观自身,问询教师职业发展新的可能;立足当下,寻找国内外课程建设的启示;放眼未来,探寻课程变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十九)2月12日20时,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唐晓勇为我们导读了普拉卡什奈尔所著的《重新设计一所新学校》。听了唐老师导读的《重新设计一所新学校》,我们共同的感受是好学校应该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与学的统一体,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唐晓勇老师导读的这本书帮助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奇异之光,看到了希望。更让我们学会思考,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学校应该怎样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自身又该何去何从。
(三十)2月13日15时,《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中国教育报》2018年“课改人物”殷国雄导读了自己的著作《寻找语文的可能性》。殷国雄老师结合部编版教材要求,从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整本书读写教学的原则;读书笔记的写作阐述观点。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真正的语文教学盛宴。
(三十一)2月13日20时,全国知名校长、合作学习研究和推广者郑杰为我们导读了他的著作《为了学习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合作学习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利器,也是各种课堂改革模式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甚至称为课堂 改革的“芯片”。但是实践中,合作学习却“叫好不叫座”,这可能与我们遇到不少技术上的瓶颈有关。郑杰校长的研究,就想完成合作学习进课堂的最后一厘米。他在导读中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还要担当学习活动的指挥、决策、管理与参与者、仲裁者的责任,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在教育出现变革的这个大时代,我们要走进对我们成长有益的教育专著,努力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三十一)2月14日9时,独立教师、作家,第二届领读者大奖获得者、柔慕教育创始人史金霞为我们导读了自己的著作《教育:一场进惊人的旅行》。导读中史老师说:一个教师,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其首要的责任和最终的目的,不是授业、更不是考试,而是教育。一个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要取决于她的学生观,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学生知识一个数字代码的话,他无论如何教育不出真正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名教师,她的成长史足以成为一场惊人的旅行。
(三十二)2月14日20时,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晓丹为我们导读了她自己的著作《诗人十四个》。导读中黄教授围绕“春天”意象与“沂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伢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斯人已去,我们无法真实的再现彼时的诗人,但在这来自生命的共通之中,诗与人的交融中,我们或许无法去对此间的共鸣留有怀疑。在此也感激坚守古典文学的学者们,感谢黄晓丹教授为我们打开的这扇通往古诗门。
(三十三)2月15日15时、20时,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所长、苏州存志嘉德双语学校校长、苏州半书房主要发起人邱国华为我们导读了《教育常识》第二讲《我们,正在办一所“反常识”的学校》。作为本期“云伴读”自始至终的主持人,他的博学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让教育反常识,一丘校长提出以下观念。1.教育目的:快乐有感,幸福可期;2.阅读文化:读了再说,足时足量;3.课程教学:励长带短,助生自助;4.空间融合:线上线下,家校无界;5.综合评价:真实毕业,素质升学。教育常识从何而来?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从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中来,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来,从个人的感悟来....如果要刨根问底,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三、结语与未来规划
疫情肆虐,但“云伴读”却温暖着我们每一个渴望成长的校长、教师,宅家足不出户的日子,我参与了从古典文学《论语》《学记》到现代教育《慕课革命》《未来学校》等跨越时空的所有的课程并对每一堂课都进行了打卡。“阅读有伴,彼此照亮”。这场历时17天的伴读,使我跟着大师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看到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成长历程。未来不远,就在现在。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才刚刚起步,刚刚走在路上。明天,就在明天,我将会慢慢“消化”大师们带给我的精神食粮,将它装进我的脑袋。以未来教育为目标,怀抱希望,坚强勇敢迈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这只是我浅显的的参与“云伴读”课程感悟,不足之处敬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