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知识卡片(2)
教育:
是否还要热衷出国留学?
01
对于孩子来说,出国不再是含金量,而是多元化的成长经历。
现在,家长应该想明白,送孩子出国的目标,并不是让他们把自己同化成一个外国人,而是要同时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就像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拥有两套操作系统的电脑,这样他在未来脱颖而出的机会才会更多。
02
对于工作者来说,工作要寻找绿洲城市。
绿洲能够提供的还不仅仅是“避风港”。绿洲城市还有一类特点,就是人们和外界连接的触角更多、更广。
03
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学习知识或者能考到前15%,至少能证明他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都不错,其实跟考第一、第二的孩子没什么本质差距。
可如果,学习者能比较轻松地考进前15%,不纠结于考得再好一些,那他会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玩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何帆老师看来,花时间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更容易让孩子变得更多元,更容易在未来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04
孩子在教育中应该拥有的,不是向上攀爬的能力,而是打通各个阶层的能力。
事例:美国特权阶层和中产阶层出生的孩子,在有一件事情上表现很不一样。
什么事情呢?那就是对于学校负责扫地的、厨房做饭的这些校工,中产阶层出身的孩子是不愿意和他们说话的,因为他们会觉得很掉价。特权阶层出生的孩子,反而愿意和他们聊天,这背后的心态也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这群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将来是领导者,对于领导者来说,了解普通人是怎么想的,是他们的义务。
跟社会精英打交道,不犯怵,跟社会底层打交道,也不能有嫌弃的心态。
经济&社会:
后浪少危机
后浪指年轻人,现在面临挑战是年轻劳动力不足。
也许我们会说,如果我们的人口减少了,但是人口素质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那不也是一个不错的未来?
answer:否
如:俄罗斯地广人稀,但俄罗斯的GDP总量只相当于广东省,人均GDP只是比中国略高。而且,俄罗斯在通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几乎没有地位。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俄罗斯人太少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又独立于欧美主导的西方体系,所以一直没能形成规模效应。
那你可能会说了,美国同样地广人稀啊。他们的经济不是发展得很好嘛?从人的角度来说,美国的高素质人才、顶尖人才形成了巨大的优势。这难道不是说明,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么?
但质量和数量是成正比形成的。
梁建章和团队曾经研究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地的数据,结果发现,人口密度越大的省份,产生院士的比例也越高。原因他分析可能是,在这些地方,教育的效率更高,竞争更激烈,人的潜力更容易被激发。
其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直吸纳全球精英。美国一年出生人400万人,每年要吸纳100万的移民。在过去200年里,中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是美国人口增长了30多倍。
但注意哦,美国可不应该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口体系,能够像如今的中国一样实现规模经济。
实际上,美国和英语世界国家联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美国互联网公司有了新产品,整个英语世界都是他们的市场。
公共卫生:
疫苗研发出就是胜利吗?
01
疫苗研发推广困难自身产品因素。
疫苗效果滞后的关键问题,研发时间久(严格的研发要求,三期临床的实验-对安全性的苛刻性),且这类大流行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特别依赖于疫情暴发带来的推动。
02
疫苗研发推广困难的社会因素。
疫苗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利润却很微薄,又因其需求的不确定性,资金打水漂的危机很大,因此在全球化普及上会出现产能上的限制。
03
第二个限制,来自于分配。
谁应该优先接种疫苗。
但《经济学人》担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争先提出自己应该优先接种。而有能力生产疫苗的国家,又很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选择先满足本国的全民覆盖,这就会对疫苗真正起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毕竟病毒无国界。疫苗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疫苗产业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运行机制,不仅企业和政府之间会在资金上博弈,国与国之间也会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而掰手腕。
04
每次危机背后也会有新的机遇。
此次危机也出现了好的新趋势!
强生和赛诺菲最近表示,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扩大疫苗生产规模。
同时,公益机构等第三方力量也参与了进来。
两家NGO正在敦促二十国集团出面达成一个疫苗生产和协调的国际合作协议。
疫苗研发、生产和分配的背后,不仅有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还有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毕竟流行病疫苗虽然很重要,但从商业的角度看,它却是一笔并不划算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