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凡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

2024-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FrancisTsai

第五章

原文: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
子贡问政,问老师,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老师回答说,关键就三条:足食,足兵,对人民讲信义。
子贡接着问,如果遇到危机,这三条不能都做到,先放弃哪一条呢?
老师说,去掉兵。
子贡再追问,如果危机更大,剩下两条也不能都做到,再放弃哪一条呢?
老师说,去掉食。唯有信义,宁死不可放弃。

这段对话,非常容易误解。读过去,感觉孔子在讲如果足食,足兵,人民就会信赖政府。很多统治者就是这么想的,你有吃有穿,我有兵,自然安定团结。

第二个误解,“去食”,去谁的食?自古皆有死,是让谁死?很多都解成去人民之食,让人民死。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似乎“民”是主语。人没有信义,还活着做什么?宁愿他死,也要他讲信义。

华杉说:

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凡事都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靠自己的修养去教化天下,让人家模仿我,而不是指手画脚要别人怎么做。
这一点要特别强调,凡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自己先做到示范,先打个样板的,才是儒家。

“足食”,是指粮食储备。以备灾荒。去食,开仓放粮。
足兵呢?就是要加强武备,兵力军备都要充足。古时,没有先军治国,大家都是同等,遇到灾荒以民为先,大家互相信任。

最后一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要谁死?或者说,要谁不怕死?
要国君不怕死!要贵族们不怕死!
军备没了,粮食财货储积也没了,我的政权靠什么啊?孔子说,你大不了就一死嘛!

那自古人皆有一死,你为了人民,裁了军备,空了粮仓,你就算死了,人人还对你感恩戴德,你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反过来,“民无信不立”。在全国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饿着肚子的时候,你守着粮仓,加强军备,以为那可以保护你,那全国人民都是你的寇仇,哪用得着别国侵略,你自己就垮了,那才要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