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备考60天】Day18
时间线上看人格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是一个人区分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包括气质和性格。
人格的构成元素: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言语、自我意识、个性、气质等。
个体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特点的差异,比如好动和安静。婴儿有三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幼儿个性形成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尤其是道德意识的发展。发展出自我评价能力,表明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关系当中地位的理解,使儿童逐渐形成独特个性。同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学校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集体生活中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儿童逐渐掌握社会道德原则的实质,并以此作为评定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依据。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自己、集体和他人的三个方面。对集体的态度,从初入学的模糊到中年级初步形成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高年级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发展。对他人态度上,低年级儿童会把老师作为绝对的权威,中高年年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热爱则取决于自己区分好坏的标准。对同学的态度,中高年级的同学从团结友爱的原则上选择朋友。对自己的态度上,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喜欢得到鼓励表扬,不喜欢批评,持续作用都比较短。中年级以后批评,持续作用都比较短。中年级以后对自我优缺点有了进一步认识,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批评。高年级能够分析到造成自己优缺点的原因,对自己态度的自觉性提高了,但评价容易片面和自满。
少年期的个性结构变化,是产生一种成人感,渴望要独立的承担社会义务,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对世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自己的看法,形成世界观的萌芽。少年日益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独立的支配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标志少年自我意识的新发展。其特点为少年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兴趣,想要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评价自己。能够评价个人和他人的个性品质,但比较片面、不稳定。
青年初期是身心达到成熟的阶段,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比较稳定的看法。能从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出发解决问题。
青年的逐渐成熟,他对自我的评价不再依赖于外在的推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能够辩证地对自我进行分析,能从个性品质的高度上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接近成熟。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形成于青年初期。世界观不仅是理论认识,更是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
青年初期的世界观不成熟还不稳定,在这个阶段给予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的发展,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都很重要。
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婴儿的大脑在外界刺激与互动下,中枢神经会形成大量的新连接。
环境的贫乏与丰富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发展,贫乏的环境是指缺乏正常的刺激、营养、安慰、关爱的环境。丰富的环境是指有意添加了更多刺激与关爱的环境。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适应者,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的积极塑造者。外在环境对我们作用,是要通过自者。外在环境对我们作用,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在动力发生作用。
我们的成长是遗传,环境,自身行为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我们的自我行为就是他人的环境,改造了自我就改造了环境。我们改造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促进他人成长的环境。发展心理学中,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认为,我们的行为控制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是调整和改造客观环境,以满足我们自己。次级控制是初级控制不成功的时候,通过调整行为目标、预期,进行归因调整,对事件进行认知重构,帮助我们恢复信心,以适应环境。人的初级控制水平比较稳定,而次级控制水平的提升贯穿整个成年期。要实现一个人成年期人格的稳定成熟、日趋融通,驾驭和掌握次级控制非常重要。
《儿童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与青春期和解》第三、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