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连载小说

大客户生意,走心还是走肾? (2)- 《从零开始做销售》

2017-07-11  本文已影响34人  向上记

插足总包

炼铁项目总包方W,地理位置上属西南销售区,只是我司在W的业务一直不见起色,最多在中小型项目中获得一些机会。

其中一大半原因是竞争对手太强势,那是他们公司总部所在,决然不能在自家门口失了阵地。好比京东不能失了北京,阿里不能丢了杭州。

按公司政策,这个项目应由西南当地的销售负责,我们做配合。可同事在W的业务平淡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我们和业主有很好关系和业务,指不定能借到东风,我们不愿放弃这个大项目的主导权。

当地同事提出可由代理商N代理项目,但我们认为双方没有信任基础,可能影响将来公司和N的合作。再说如果失了这个项目,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G的业务开展。有了这些理由,加上领导的强势和能量,管理层最后还是批准了项目由我们负责。

最后结果也证明了这是一个正确决定,只是项目过程艰难,W真不好对付。

W的交道

两个竞争品牌由当地授权代理商投标,近水楼台很相熟。我们的代理商N也在业主引见下与W建立了联系。对方一路客客气气,可到了项目详细设计阶段,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交流时尤为明显。

设计工程师对我们(业主)的建议方案和产品型号反复确认并质疑,纠缠与一些小细节,看样子并不打算接受合理解释,磨着就是要让我们用高端经典系列。

设计工程师理应了解各家产品,但做到精准打击,少不了竞品在背后推波助澜。我们与之多次沟通,对方依然公事公办,油盐不进。

设计工程师的前后说辞是矛盾的。之前抱怨院里要求设计阶段就要做到降低成本,他们工作很不好做;到了这厢,非要求我们用贵的,哪怕业主认可的建议。用好的贵的也没问题,反正招标可以压价,可我们的建议也是满足设计要求的。

熟悉的套路。

不过如果换位思考,人在江湖,我想也会这么做。

一锤子买卖?

W与我们不认识,也不太可能有后续合作,有必要良好深入沟通吗?照顾好当地伙伴才是办事王道,哪怕是我们当地同事,也都有谁用上谁的机会。

设计工程师见到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贵司在这不是有销售吗?更别说采购部那边了。

而与我们不存在这个基础条件。

在我们有些动摇时,业主给了最大的支持。设计工程师心里清楚,工程才走了一小半路,等到了现场少不了要支持。

只是W强势惯了,虽然客气了,但该下的绊子还得下,直到临近招标,双方各退一步,定了30%按设计说的办,才草签了技术协议。

为什么是草签?因为当时工艺还在调整,设计没法定稿,应用和数量随时可能变化。

赶着招标

不知是赶工期还是出于策略,W还是启动了电仪产品招标,议标时间被安排在同一天,地点在W办公大楼。现场我们碰上了不少熟人,有制造商也有代理商,基本都是跟着业主来的。

招标人员现场通知,投标单位递交标书后(含电子版),还有一轮技术澄清,之后就可离开等通知。看来,运气好的才能多来这大楼几趟。

标书里的报价单是有明细的,每个单项对应详细型号和价格,基本覆盖应用。等设计定稿,从中挑选对应型号就行,如果有通用型号,还能自行选择贵的或便宜的。

这点很厉害,一般的投标方在总价和单价上都不敢动手脚,否则中标了也易束缚自己。关系好的就可能埋下有利型号,反转为优势,价低也能出利润。差的能讨价还价不伤精骨;再厉害的得了标能再调型号数量。

在W这儿,我们办不到,但竞争对手应该有。谁让我们揽了别人地盘的活,也就不可能得到当地任何资源支持了。

我的内心有点忐忑,怕项目吃不下来在公司会挺难看,不说少不了西南同事的鄙视和小白眼,以后管理层也不会让你乱揽瓷器活了,虽然机会本来就少。

我们被动挨打,依着业主力挺,才不至于出局。

来之不易

投标后一直没出结果,出门打仗久攻不下,最后都是坏消息。业主通气后,让我们稍安勿躁,事肯定得办成。

又过了半个月,设计工程师电话联系N,告知规格书将定稿,让我们做好最终技术确认,无异议后落实技术协议。

按分析,竞品和W有稳定价格和利益链,要赢项目又不愿打破价格体系,就只能提高我们的成本。新规格书会不会还埋雷,我们得时刻留意,以防中招。

再见面后,对方还是磨磨唧唧抠细节,直到第二天我们答应新增的都用高配才过了关。数量不多,总价影响也不算大。

接着露面的是采购部,采购工程师通知N报价高了,听着好像暗示优先考虑我们但他们工作也要考核,价格不到位没法交代。

业主建议守住价格,象征性让点就够了;我和N怕不保险,也不想业主帮着承受压力。我们报价还有下降空间,代理商N也愿意调低利润,关键是报什么价。

不能把价格杀到底,一是白忙活不行,二是也不想给销售同事留下后遗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策。

也犹豫对手跟我们,怎么办?凭直觉对方即便敢砸了价格体系,也绝不会过火,不然也断了回头生意。

最后我们采取了保守做法。N与采购接触评估,感觉对手不仅只在基层关系。好在我们相信业主的自信是最大保险,还有机会试错。

我们将报价下调了5%,采购还想争取更多,来回几次拖了半个月没有如意,最后告知我们中标。

后来了解到,我们的中标价是高于对手报价的。

人情达练

虽然W处处为难,代理商N还是深通人情世故,当总包方设计和采购到现场后仍好好维护了一把关系。

后来一起的饭局上就听到了一些消息。

W是竞争对手Y的VIP客户,利润一直做得不错,当时钢铁行业大项目已经很少,销售丢了家门口的项目不好交代。打听到我们有业主鼎力支持,后期在保项目和保价格之间,迫于公司压力选择保项目,代理商无奈报了低价,只是最后并没拿到项目,接着还影响到了后续合作,以前的价格卖高了。

高利润对长期生意来说还真是把双刃剑。

我有惊无险过了政策风险的坎,证明了管理层和领导的英明,堵住了可能来自西南同事的奚笑,也增加了跨区域项目的体验。

纳闷的是,为什么业主能这么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