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7
农业革命后,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建构的秩序、发明了文字,来维系合作网络,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合作网络是好是坏实在难说。即使是美国《独立宣言》,说是人人生而平等,其实还是把人分成了上下等级。性别差异,贫富阶级,种族阶级制度,还有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本质上都是想象出来的文化和秩序,没有任何生物学上的根据。
但不幸的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似乎就是需要这些由想象建构出来的阶级制度和歧视。阶级可以帮助陌生人更快的了解和对待彼此,但也限制了人的能力发展。这些阶级制度开始时多半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偶发意外,但部分群体取得既得利益之后,世世代代不断加以延续改良,才形成现在的样子。被认为比较低等的那个阶级,不断受到排挤,偏见也越来越深。比如对黑人的偏见,当白人相信黑人是暴力、窃盗、强奸和疾病的代名词时,就算有个黑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想申请像是银行职员这种受尊敬的职位,他录取的机会也远远不及白人。正由于所有最好的工作都在白人手上,人们更容易相信黑人确实低人一等,黑人被困在这种恶性循环里,他们申请不到白领的工作,是因为别人以为他们笨,但证明他们笨的,又是因为白领中很少有黑人。
不同的社会想象出来的阶级制度也就相当不同,但有一种阶级制度却是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里都有着极高的重要性:性别的阶级。
在农业革命以来,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在许多社会中,妇女只是男人的财产,通常属于她的父亲、丈夫或兄弟。如果有一个女人被强奸了,强奸犯付出一笔聘金给女方的父亲或兄弟,而她就成了强奸犯的财产。如果强奸某个不属于任何男人的女人,甚至算不上犯罪,就像在街道上捡了一枚铜板不算是盗窃一样。
在生物学上,男性和女性是一种生物区别,基因,身体结构不同。但男人和女人则是一种文化区别。当我们说一个人很男人或很女人,是社会文化用虚构的故事定出一些女人和男人该符合的角色。从出生到死亡,男性必须一辈子不断通过各种仪式和表演来证明自己是条真汉子,而女性也必须不断说服自己和其他人散发着女人味。特别是男性,总是很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男子气概。
不论这些社会对男女的定义为何,当男人总是比较优越。社会通常重视阳刚的特质胜于阴柔的特质,社会中阳刚的典范得到的总是比阴柔的代表多。几乎在所有的农业和工业社会中,父权制都是常态,历经各种政治动荡、社会革命、经济转型,历久不衰。正因为它太过普遍,不可能只是某个偶然因素进入了恶性循环所致。
肌肉理论说是男人比女人强壮,就能独占那些需要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作,于是掌握了粮食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政治上的影响力。但事实是整个历史上有许多不需要体力的工作,像宗教、法律、政治,历史显示,肌肉的力量和社会的权力往往呈反比,体力好反而干的是下层的活。这个理论说不通。
另一个流氓理论认为男性占有主导地位靠的不是力气,而是好侵略的个性,男人主导战争,掌握了军队,到了太平时期也就成了民间社会的主人。但真正能胜利建立起国家的是能够安内攘外,能够合作,能够安抚、能够有不同观点的人。一般说来,女人被认为比男人更八面玲珑,更懂得如何安抚他人,而且更能从不同角度观看事情,如果这样,女人就该是绝佳的政治家和帝国领袖。然而现实却很少成真。
最后一种理论是父权基因理论,他认为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男人要彼此竞争才能得到让女人受孕的机会,而女人则要同意男人提出的各种条件,好换取他们在一直待在身边,分担养育自己和孩子的重担。因此传到后世的男性基因是那些最具野心积极好胜的男人,而传到后世的女性也是那些最顺从、愿意接受他人照顾的女人。
但这个理论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人一定要依赖男人,而不是其他女人。母系社会就是雌性需要外部帮助,所以他们更需要发展社交技巧,学习如何合作,给予彼此抚慰。于是他们建构起全为雌性的社交网络,帮助彼此养育后代。而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合作的雄性只能滚到一边去。
性别的历史叫人看也看不清,父权制度其实并没有生物学上的基础,而只是基于毫无根据的虚构概念。但它又为何如此普遍又难以撼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