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快扔掉那些散装经济学吧!-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018-08-23  本文已影响56人  蜜虎

当“30天教你读懂经济学”、“你必须读的经济学”这类书大行其道时,不禁让人感慨,作为社会学科的皇冠,经济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确是一件好事。但是,若不加筛选,任劣币驱逐良币,掩盖了好书光芒,太过可惜。如果被这类“散装”经济学带偏了道,误入歧途,就更得不偿失了。

与此相对的,是堪称饕餮盛宴的大部头经济学教材。不可否认,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些书频繁登上各类书单,古今中外认可,真儿真儿的好。不过,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或门外汉,略显正式,虽非“散装”,但包装过于精美,让人望而生畏。

于是,是时候推荐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了!经济学入门良心读物,英文本名“Basic Economics: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果然如标题所示,全书没有故弄玄虚的图表公式,语言平实但不空洞无物,内容深入但不故作高深。

作者是托马斯·索维尔,杰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代表人物。这个学派代表人物还有大名鼎鼎的弥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等等。即便不知道作者大名,你也听说过罗永浩极力推荐的《美国种族简史》,索维尔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书共7大部分,分别为价格与市场、工业与商业、劳动与报酬、时间与风险、国民经济、国际经济、经济学的一些问题;每一部分下再分为3-5章,共27章,共计603页。既不同于常规的经济学教材微观-宏观的系统性体例,又不同于从具体问题发散开来的杂乱叙事风格。这本书将上述两种特点融合在一起,在系统性与实用性二者间把握了精巧的平衡。

如果把这本书形容成一个人,他一定是思想丰富,体格健壮,谈吐风趣。为什么这么说?这本书将“稀缺性”这一基本假设贯穿始终(思想),以此架构了体系完整又细节丰富内容(体格),并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出来(谈吐)。正因于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第一,先说说精神气质,也就是贯穿全书的“稀缺性”内核。

先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人们乐此不疲地嘲笑经济学根基不牢。

无论是人的自私性,还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的敲打之下,这些个基本假设正在松动。这本书里,索维尔坚定地把地基打在了“稀缺性”上,沿袭了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典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的学问。

索维尔说,伊甸园与经济学无关,那里所有物品应有尽有。现实世界不同,个人需求加总后大于现存资源数量,无论身处何方,不管何种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就是稀缺性的基本事实。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许多事情需要权衡取舍,甚至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能理解这种“稀缺性”。为什么?资源是有限的(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实体不能凭空创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自己的欲望不断升级而且人与人存在竞争关系)。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之下,“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便凸显出来。

索维尔也提及“替代用途”的重要位置。物尽其用的原因,在于物有多重用途。石油可以生产汽油、煤油,也能做塑料、沥青。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找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深造。其实,“替代用途”概念的前提还是稀缺性。若是把二者综合起来,更能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探讨的是多种用途的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要求我们权衡取舍,提高生产效率。

开宗明义。索维尔直接把稀缺性问题抛出来,并且在以后许多章节段落中提及。这里的稀缺是广义的,不仅仅指的自然资源,比如山川河流,铁锰锌铜,还包括了时间、空间以额的,及信任,等等同样稀缺,同时对经济运行有用的。

比如反复提及的“激励”概念。无论是厂商理论中,还是劳动力理论中,索维尔认为考察经济决策的激励比考察所追求的目标更有价值。厂商生产为了利润是天经地义,利润并不是资本家剥削的产物,是商人投入资本、智慧并承担风险的报酬,激励他们继续创造价值。其背后,因为商人整合资源和敏锐嗅觉是稀缺的。

在讨论时间和风险问题时,作者对“时间就是金钱”这个俗语进行了有趣阐释,因为时间是稀缺的,也是有成本的,许多公共决策忽略了这一点。关于政府在建筑、卫生等方面的公共决策中,有时会对时间成本有意、无意的忽视,他说“记住,时间就是金钱,他能够抵抗政治呓语,而且它本身也是一条重要经济原则。”

另外,空间也是稀缺的,体现人们对好的地理位置的追逐,比如学区房;信任也稀缺的,金融行为其实就是在给这种稀缺性定价;在特定时空,就业岗位是稀缺的,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没看到这种稀缺性,用价格手段“挤出”了岗位。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再看看健硕的身段,即血肉丰满的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体系完整和细节丰富的平衡,做到了血肉丰满。

翻开目录,你会发现,这本书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的关键主题。甚至可以拿来当做经济学词典,在新闻里遇到不懂的词汇,在这里一查便知。与其他散装经济学比,虽然没按照经典经济学教材的老套路,自成体系也确保了逻辑清晰、秩序井然,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啥说啥,毫无章法。像是笔直挺拔的大树,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用东北话说,就是小伙真立正!

当然有人会说,清晰逻辑的背面,意味着枯燥乏味,让小伙伴们想起了中国特色的教材:条分缕析的给你列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后最后,一是二是三是。对于理解没啥作用,考试背诵倒是得心应手。

这本书可不是。大树挺拔,枝叶繁茂,每一个主题都做到了旁征博引,例证详实。在第18章探讨政府职能时,其中一个小节是从“法律与秩序”角度探讨政府职能以及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说腐败问题时,短短的篇幅里,列举了刚果首都金沙萨、玻利维亚和埃及的例子,用《经济学人》的报道、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作为论据,引用了历史上沙皇俄国工业化时期的故事和现代社会印度塔塔公司的案例,综合论证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十分精彩。

在另外一个小节“社会秩序”里,作者列举了印度马尔瓦尔、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群体,等不同国家地区居民的“信任”问题。华人这段很有意思:因为东南亚国家普遍的不可靠和腐败,闯南洋的华人群体建立了经济秩序,比如“合同”的确立只是口头协议,虽然不受当地法律保护,但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华人的经济效率远远高于马来人、印尼人等,因此积累了巨大财富。

最后,感受优美的谈吐,即生动、流畅、简洁的表达。

没有图表公式的经济学读物,最考验作者的功力了。不得不承认,图表、公式确实简洁优美,把繁复的文字幻化成直观表达。而且正是这种能力,是经济学家引以为豪的。

但是,从读者尤其是初学者角度,简洁的文字来阐述复杂问题,比起图表公式更考验作者的理解,更容易接受。因为,只有最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最有效的表达。

索维尔做到了,而且很成功。这本书几乎没有一张图表(仔细看,还有略有一点点),一条公式,把经济学说的很明白。现在,当电视里、公号里那些蹩脚的经济学家用蹩脚的语言诉说蹩脚的道理时,让你不得不打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翻到同样的主题,看看人家大师是怎么表达的。

或许特朗普总统真应该看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21章国际贸易那一部分。作者轻松但有理有据的叙述,可能会感动到总统大人。索维尔主张国际贸易,认为即便有所损失,也会被收益抵消。如果说特朗普所说的中国以低工资提高竞争力,抢夺了美国的就业岗位。索维尔会用克制的幽默,详实的例子予以反驳:曾经的荷兰、英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工资全球首屈一指,但依然是最大出口国,印度的工资比中国低多了,还不是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有一种中国生产的,会唱印度歌曲的小玩具,在印度卖的火透了!

理解深刻,自然自信。什么是“真·实力”,就是拨开现实迷雾,认清背后本质,闲庭信步,随手拈来。这才是大家风范。就像降龙十八掌,不像花拳绣腿,就是好用。索维尔作为极力反对黑板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比起对抽象理论的阐释,果然更加擅长“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通过对案例的娓娓道来,解释经济学理论。

作为中国读者,会更有代入感,可能因为作者的助理是中国人(致谢环节中,索维尔感谢了他的研究助理“刘娜Liu Na”),书里经常出现中国的例子。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在《美国种族简史》里,索维尔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提到华人时他说: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讽刺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都能发财致富,但他们在国内却贫困不堪。现在看来,他错了。所以,让作者改观并不是什么中国助手,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对待经济学中的“谬误”,索维尔老爷子也是毫不客气的,在每一部分每一章节都能看到对此的无奈与纠正。甚至,专门花章节来“怼”之。在第七部分“经济学的一些问题”中,其实前两章“市场迷思”、“非经济价值”就是直接对市面上流行的,对经济学错误的理解进行的一次回“怼”。在“经济学史”这一章,十分扼要地回顾了经济学发展脉络,对经济学前辈和同行,作者的态度是带着十足温情和敬意的,但对于学术层面的不同意见,索维尔的态度也是立场鲜明的。

必须指出,作者索维尔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着明显的“芝加哥烙印”,必须抱着客观的视角:如果想在经济学道路上长途跋涉,这本书只是难得一见的好风景;如果只是一窥经济学世界美妙之处,这本书却是极佳的放大镜。

我的意见是:对于普通读者,散装经济学像是粗糙快餐,勉强果腹,味同嚼蜡,营养不足;精致包装经济学仿佛满汉全席,门槛太高,普通人消受不起。可能索维尔的这本书刚刚好。

薛兆丰说,经济学不擅长改造世界,长于改变思想。索维尔在开篇引用了兰兹伯格的那句话“几行推理就可以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深以为然。

认知升级,这本书真的做到了。他带来我的最大震撼,是世界观的迭代。这种改变,源于书里反复强调的、看似普通的“理性”二字,即如果不经过深思、淬炼、升华,挣脱“直觉”的禁锢,是难以看清这个世界的。

而且,这本书不为了让你改变而改变,故弄玄虚,大言不惭,脱离经济学本源。而是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在不知不觉中,厘清经济现象背后的线索,让我们眼中的世界由混沌转向有序。真是一种极其神奇的阅读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