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奥运姑娘张浙慧
文/沈惠勤
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冠军;
2011年女子柔道世界杯巴西站冠军;
2011年世界柔道大满贯韩国站冠军;
…… 获得这些殊荣的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州黄桥小娘鱼,叫张浙慧。这些殊荣奠定了她走向2016里约奥运会的基础,苏州广电总台、苏州二台社会传真、苏州网络电视台相继而来,接踵而至。黄桥占上村的夏季特别热闹,人们慕名而来,争相报道,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这位远在巴西里约的黄桥人,却总掩不住好奇,要来看看诞生这样重量级柔道手的家庭是用什么培养出这样一颗令国人瞩目的耀眼明珠的。
张浙慧爷爷张欣木不厌其烦、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地一次次把40多枚重量级奖牌拿出来亮相,嘴里念叨:“都是慧囡用汗水换来的,不容易,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回眸张浙慧18年运动生涯,其经历充满诸多甜酸苦辣,令人感慨。
一、走出黄桥 运动天才 两难兼顾 泪洒心头
1988年,张浙慧出生在黄桥占上村。爷爷,即妈妈的父亲张欣木是小学教师;阿太,即父亲的外婆吴淑仪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父母的联姻,不算离奇,却也曲折。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阿太远道而来落脚在黄桥教书,女儿外嫁浙江,生有一子,在改革开放之初回归黄桥,儿子落脚在红灯牌收录机厂打工。经人介绍,张家大女儿与吴家外孙喜结良缘,于是有了张浙慧。张浙慧名字,就是爷爷根据其父母的曲折经历所取,爷爷说:“爸爸是浙江人,现在回转苏州,就像一颗彗星回来了。”
也许是父母双方上辈都有教师,濡染了良好的家教,张浙慧从小就显得乖巧懂事,更加奇特的是张浙慧天生就是一块运动的好材料,小学阶段,比同龄人高出半个头,爷爷一家三门孩子都比较有运动天赋,而张浙慧运动才能更加突出。在他12岁进入六年级阶段的一次吴县秋季运动会上,杨菊根老师慧眼识珠,把她推荐到黄桥实验小学。却谁料,张浙慧一举夺得吴县运动会铅球和垒球的两个冠军,引起小小轰动,正巧被原吴县市体育馆蒋云教练所派的两名学生看上,他们如同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问:“愿不愿意到体校学柔道?” 那时,张浙慧因年纪尚小,不能自作决断,说回家问爸妈。
回到家,刚吃完饭,蒋教练的电话已经来了,一番激励后,一家子沉浸在激动里,经过全家商量,感觉张浙慧人长得高大,力气又大,走体育路子,应该是找对门子了。
当时在主教练蒋云的安排下,准备插进三香路原苏州市体育中心柔道训练基地,安排在当地小学读书,可是时值秋季,难以落实。后转进枫桥中心小学就读,这样张浙慧需要两头跑,为了使学习和体训两不误,她把头发剪了,每天早晨六点就赶公交车去学习,三点多又匆匆奔赴基地,如此循环往复,坚持到六年级毕业。后进入三香路附近的振吴中学就读。
繁重的学业和超强的训练两难兼顾,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自然免不了泪洒心头。一天傍晚,与一名昆山同学逃学回家,教练不知,父母也没请示。吃着晚饭,听着女儿的哭诉,父母不免心慈手软,准备顺其自然。这时爷爷说了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犹如一记警钟催开了张浙慧的脑门,她恍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最终,张浙慧自己做出决断:要坚持。父亲第二天就用一辆老摩托车把张浙慧送去体校,这一送,真正送上了一条艰辛的漫漫体育征程。
二、进入省队 励志勤奋 伤痕累累 苦辣
自知一名运动员,要出色,除了需要天赋,更需要刻苦自励的决心和作风,这些张浙慧都有,但超强度的训练,在家人眼里实在难以接受。一次,在苏州体训队训练的时候,阿姨去看望,看到训练中运动员互相摔打,真是于心不忍,眼泪忍不住溢满了眼眶,不舍啊,十几岁的孩子,人家还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张浙慧却独自出来过这样的苦日子,而且复一日,没有止境,这运动饭真不好吃啊。 在天长日久的训练中,张浙慧的手指越练越僵硬,像铁爪;越练越变形,早已失去了一个姑娘纤纤玉指的形象,然而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不在话下。
张浙慧天生长得高挑,身材一直很苗条,这恰恰成了一名柔道运动员的障碍,也许天生注定她不能做实力型的柔道选手,那么就用智慧揉进她所钟爱的柔道吧。为了达到体能标准,她瘦了,拼命吃,拼命训练;胖了,就拼命饿肚子,穿特制的全封闭训练服,逼出一身大汗,依然还是拼命训练。
张浙慧拼命训练,免不了伤痕累累,一次次磨砺,一次次奋进,她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一点点逼近成功,再成功。2003年,张浙慧一举夺得省运会冠军,被省柔道教练刘佳林推荐进入省体工队,称其有潜力,是智慧型的柔道选手。 进入省队后,爷爷特意书信一封,教育张浙慧遇到赛事,要运用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去对付强手:“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爷爷的谆谆教诲让张泽慧更加懂得了如何去吃得苦中苦,做一个坚强的人。 训练是苦的,但张浙慧是个懂事的姑娘,她从来不与家人说起,而父母忙于打理自办的工厂,也对这种训练强度所造成的伤害,知之甚少。然而在一次全国锦标赛上,当父母一行人亲眼目睹,那才真叫人心惊肉跳呐。那次比赛在苏州吴江体育馆举办,爸爸妈妈看到女儿在与对手较量的时候,突然不停地找机会甩手,才知道女儿一定是受伤了。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恨不能扑上去帮张浙慧一下,拉下来,别打了!事后张浙慧的手指因受伤进行了开刀手续。
又一次,张浙慧身负重伤,不得已而回家度过了两个多月,这是她唯一一次呆在家里最长的时间,那是在韩国仁川的亚运会比赛中,张浙慧突然发觉肩膀脱臼了,但当时全力以赴,狠命将肩一耸,再战,夺得了铜牌。待比赛结束,疼痛难忍,就此进行了治疗,打上了绷带,要不是那条雪白的绷带,家中也许根本不会知道张浙慧所受的这份苦。
一人在外,独自受苦受累,但张浙慧是一个承受能力很强的姑娘,为了那份心中的梦想,苦累她都能忍受,她那样坚强,倒是家中的人儿成了她心头的牵挂,这种常年不能相见的痛才难以让人忍受呢,所以她格外珍惜与家人相见的每一次机会。 一次,爷爷与退休教师一同去南京游玩,得知消息,张浙慧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奔赴车站,她递上了切好的苹果块,还准备了牙签,乐得爷爷简直合不拢嘴。平时坚持给爷爷买枸杞和人参,让他泡茶喝。过年她能给妈妈买下几千元的包包,自己却穿着随意,一件几十元的廉价衣服也能打发。平时还能坚持与父母视频聊天。张浙慧如此孝顺,深得家人喜欢。
张浙慧也是一个心地特别善良的姑娘,她从来不把对手当成敌人。一次比赛中,她把一个日本人压在身下,只听对方关节发出咔咔之声,她迅疾起身,避免了对手的受伤,这是一名真正运动员的美好品质所在。
三、奔向奥运 姐弟互励 乐观自信 再战辉煌
由于张浙慧的出色战绩,在2014年,她获得南京市杰出青年提名奖,还代表体育届参加南京市共青团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特意打电话到刘佳林教练那儿,说要好好培养。 张浙慧确实是很出色的,18年来,她在柔道运动中,奔赴过十五个国家,屡立战功,获得了40多枚奖牌。
2016年,她被推向她运动生涯的最高峰,参加巴西里约奥运会,这需要在北京经历一年的超强训练,连过年都不能回。在北京训练期间,南京省队派出两名陪练和一个医生,每天下午训练,体重骤降四到五斤,都要靠训练后喝水、吃饭补回来,这种非比寻常的磨练后,弟弟总会不断地用电话、用视频给予最暖心的安慰。
说起弟弟张沈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儿,当年考大学他因失误只进了本三,但对于一个有志青年而言,这并不能让他止步不前,他读了一年大学后就去当兵,成为苏州相城区大学生当兵第一人,被安排在总政干休所,这里名人云集,距离八一电影制片厂又近,他经常与老干部们切磋篮球技艺,而老干部们也时时鼓励他,像《英雄儿女》的王芳扮演者曾经这样鼓励:“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张沈慧就是这样做的,当兵最后阶段的训练中,他不断磨砺自己,打枪能20发中19发,他还努力学习,在2015年总政推出的100多名考生中,他一举多魁,军校任挑,他选择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就读。张家一门出了虎女又出虎子,被村中人戏称“冠军、军官之家”。 两个如此出色的青年,他们相互勉励,姐姐激励弟弟读好书,在2016年暑假,弟弟张沈慧还没回归家里,姐姐早就将三盒牛奶寄到了,而弟弟也在这个暑假大力支持姐姐的赛事,虽然人不能相见,但姐弟之心可以相通。
2016年8月,张浙慧作为一个苏州小娘鱼,真正第一次走向了国际奥运会,这标志着她走入了体育生涯的巅峰,令黄桥瞩目,令苏州瞩目,令中国瞩目。
因为事出有因,张浙慧没能摘得桂冠,但在黄桥人的心中,张浙慧:你是一个了不起的苏州姑娘!张浙慧心有不甘,也许她还会备战下一届奥运,其实,这无关紧要,人们在乎的是一名运动员能走在自己坚持的路上,能始终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这才是令人折服的,张浙慧做到了! 爷爷喜滋滋地从锦盒里倒腾出一块块奖牌,他的退休生活里满满的都是孙女的成功,这种成功应该怎样诠释?汗水、泪水、坚持不懈、刻苦自励、温柔善良、孝顺体贴,一切都来自张浙慧这个黄桥姑娘坚守的正能量。为此爷爷要把这一枚枚奖牌展示在这个平凡家庭的新居里,专门打造一个展橱,以此激励每一个后辈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