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火了,是否让人多了份追梦的勇气?
在朋友圈看了一篇文章,介绍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我和他一样,都是从医学院毕业,然后从事了其它职业。也和他一样,为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历了很长一段不被他人理解、生活也比较拮据的时光。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五年之后,我被分配在了江苏省中医院。在医院的五年时光里,我很努力也很辛苦,但却渐渐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记得有一次主任查房,我看着五十多岁的主任,突然意//识到,几十年后,我就是今天她这个样子。我一下子就慌了,我觉得我不能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我必须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从小就对哲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我发现人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但医学却不太关注人的情绪。于是我想去读心理学,通过改善人的情绪来改善人的生命状态。
可是就在我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那一年我29岁了。我很想要这个孩子,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好好陪伴孩子几年,等孩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再去读书。
在陪伴孩子的那几年,我读了大量关于胎教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发现,无论心理学的书有多厚,我都能看得进去。于是我很确定,我真的是喜欢心理学的。
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在2003年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进了中科院心理所读书。两年毕业后,我顺利地考获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2005年的时候,很多人对心理咨询都还不了解。我开始全职做心理咨询的第一个月,只拿了600块钱。当我母亲听说后,严厉地责问我:你知道你在省中的同学一个月拿多少万吗?你知道他们是不是都已经升主任了呢?我无言以对,我只知道,这是我自己想走的一条路。
饺子在做出他的第一部漫画电影之前,三年多都只靠母亲一千多块的退休金生活。而现在,电影《哪吒》的票房据说已经突破了二十多亿。
我不能说,饺子的成功就能代表所有追求梦想的人一定都能成功,也许很多像饺子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在失败和沉沦中度过了一生。
但是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人是终有一死的,站在那个终点,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模一样的。既然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明明自己有梦想却去追求稳定和保障的意义何在呢?是为了活着的几十年少吃一点苦吗?还是为了减少对未知的焦虑?
如果去深究就能发现,每个人对于苦和乐的界定完全是主观的。当年在北京,我住在通州,上班的路上都要花两个小时,每天来回四个小时。有很多本专业书我都是在地铁上一点点看完的,而我从不以为苦。因为过于专注,地铁上的嘈杂和拥挤,都被我忽略了。每次做完咨询回去的路上,我都在头脑里一遍遍回放刚才咨询的过程,一点点发现自己的问题,一点点改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我的咨询能力。学习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但我乐在其中。如果“苦”不再感觉为苦,我们还需害怕吗?
我感觉饺子的父母很了不起,他们在完全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能以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来无条件地支持和帮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相比之下,有太多的父母基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而逼迫孩子去过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完全不在意这是否是孩子真正想过的生活。
虽然如此,我觉得我们并没有权力去要求我们的父母能够做到无条件地支持我们,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中也有恐惧和焦虑,也在渴望稳定和安全。他们认为,尽他们所能让我们过上稳定和安全的生活是他们的责任。而放任我们去追求看不到未来的梦想是他们所无法忍受的。
那么,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让自己在得不到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吗?
当《哪吒》的票房突破20亿之后,很多人也许会说,饺子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当这一天到来之前,那个告诉他要坚持下去的人,恐怕只能是他自己吧。直到几年之前,母亲看到我的工作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而且收入还算稳定,才慢慢认可了我当初的选择。
所以,不要等待被认可了才去做。先去做吧,做了才有被认可的可能。而且,当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越来越确信这就是自己要走的那条路时,别人是否认可你,会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人生不过几十年,掐头去尾的能真正做些事情的时间也许也就三四十年,所以无论是有风险也好、不稳定也好,只要是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就给自己机会去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