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醉酒成诗(一)
写旧体诗是本事,自认功力不够,所以极少写。辛丑年有感,醉酒成诗,或未合章律,自娱自乐。而已。
鹳雀楼是古代四大名楼,但金代遭火焚,本世纪初才重建,精致雄伟。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诗,鹳雀楼在唐朝名气极大。
鹳雀楼在晋南永济市蒲州镇黄河边上,秋日登楼远眺,“白日依山尽”的景象依然壮观,但“黄河入海流”的壮阔却已不见。
世事变迁,非人力所逮。登楼远望,感慨万千,遂成《秋登鹳雀楼》:
登楼百尺问晴空,
岁月山河有不同。
欲揽云烟十万里,
直浇块垒五千盅。
霜风凄紧难极目,
星月迷离似豸虫。
晚景秋来空记忆,
江天一曲再飞鸿。
登楼时,想起中唐诗人李益的诗《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
远目非春亦自伤。
诗的前四句写登楼观景并抒发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四句由河山美景而联想到人生苦短,满是惆怅。短短56个字,即景抒情,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都融进去了,意境浑成厚重,难怪为历代传诵。
李益以著名边塞诗人的身份流芳后世,但当时他在灵武、渭北、朔方、幽州等节度使幕府辗转,虽写了不少诗,但仕途颇不得意。
汉武帝曾“行幸河东,祀后土”,作《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而他所祭的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属河中府。战国时,河中府属魏国。鹳雀楼所在之地就在河中府,李益生逢大唐中衰之际,所以发出“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的感叹。
李益抚今追昔,似有所悟,所以说:“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还是归去吧,倦游思归之意凸显。金圣叹评说:“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
李益确也一度弃官,但归隐的说辞毕竟是牢骚话。后来,他时来运转,最后做到礼部尚书的高位。
杜鹃的叫声,古人觉得似“不如归去”,故常用以作思归之意,也有消极求退的的意味。李益只是暂起归去之心,我等退休之人倒是真“躺平”了,于是作《归去》,也洒脱:
心事从来付旧游,
杯中残影数春秋。
悲伤难有闲情寄,
归去芦花插满头。
古人登高面对辽阔江天时,喜欢浮想联翩,感叹古今茫茫,天高我小,人生如白驹过隙,于是诗兴大发,喜欢登楼赋诗。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作《水龙吟》,发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感慨。
《世说新语》载:东晋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年轻时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粗,遂感慨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手抚枝条,泫然落泪。
我等虽无辛前辈的志向,但志向未达、年华逝水,悲从中来,古今同理。积郁于心,虽未登楼,但也有感,试着作诗一首,取名《有感》,至于“感”是什么,各有理解。
无情逝水碎流年,
草树斜阳落蓟燕。
倚剑长歌诗未老,
持樽醉饮梦难圆。
山河秀美元无异,
桃李飘零叹不旋。
怎忍蹉跎春倦早,
浮云热血两重天。
时值冬至,气温骤降。但自冬至始,白天渐长,阳光更多,离春天也更近了。古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起”,视为新生。新生,就得仪式感,什么穿新衣、祭先祖、吃冬至饭、互相拜访“贺冬”……既如此,于今也要隆重一些,于是围炉把酒,终成《冬至》诗:
长歌痛饮欲无求,
暂醉风烟事未休。
携手诸君多努力,
春花终会俏枝头。
冬至到,春将来,正所谓“阴极而阳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