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太多看不完,我们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最近身边的朋友抱怨说“最近好焦虑,节日打折买了很多书看不完怎么办?”这个场景有没有很熟悉?书太多看不完是表面原因,如果你直接告诉他怎么提高阅读速度或者挤时间来阅读等等方法的时候,可能我们大家都会掉进这个“问题陷阱”中。那本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重要的是信息?还是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很焦虑,尤其进入职场的小白,我们想提升专业技能、想提升沟通表达技能、想提升写作技能、可能还想提升摄影、理财等技能,想做的太多,奈何时间精力太少,根本无从下手。当你通过某种途径发现一个方法的时候就抓住它当成了救命稻草,抓住它想急迫的上岸,然后可能是没有实践也可能药不对症,最终草草收场,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加剧了你的焦虑。怎么办,这个恶性循环怎么破?
在现在这个年代,对于大部分人面临的情况是知识太多了,信息随时可取,缺乏的是你搜索并整合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吧。
比如现在给你准备一篇关于“如何更好汇报工作”的5分钟演讲稿。每个人都可以去搜索,你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里,或者说在百度里直接去搜索出大量信息、帖子、论文、书籍等等,但实际上你们搜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差别很大;再进一步大家能从中提炼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包括最后表达演讲出来的效果,更是千差万别。
是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吗?我们是缺乏对信息的整合利用,而这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回到开头小刘的困境,很多焦虑的本质是对能力不足提升的“渴望”。
我焦虑了,该怎么办?
首先是找问题,透过表象找本质。
小刘书太多看不完的原因是因为看书速度慢吗?大部分人面临的情况可能都不是这一点,刨根问底最根本的原因是有太多想要提升的,所以一打一打的买书来屯,从“财务所有权”上占有了书。但是这些技能真的是你当下都紧迫需要的吗?
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比如我最近牙龈肿痛,去医院看病,我会去什么科室?你可能会想,当然是牙科了,这还用问吗?我会针对当下与我们问题最相关的诊室去咨询。那么如果这个医生跟我一直聊“你要保持充分睡眠、早睡早起、健康饮食、一周锻炼3次、如何保护眼睛、如何预防三高、如何预防XX癌症等等一堆“废话”道理”,对你有用吗?--这些知识可能对维护身体健康有用,但是对我当下而言是没有用的。我想知道的是当下、紧迫、必须要解决的事儿!
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大学里一位教授在课上请一位女留学生写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20个人,然后再请她划掉这20个人中相对来说不甚重要的一个 ,一个再接一个。她划掉了她的同学,她的朋友,她的知音。。。一直划到只剩下4个人的时候她开始不知所措,这四个人分别是她的丈夫她的儿子与他父母。她犹豫了好久,眼泪不停地流,最后她还是艰难地先后划掉了她父母和她儿子,只剩下他丈夫。教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时,她说,我丈夫我儿子我父母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欠缺的人。父母给我予生命予爱予关怀,恩重如山。可是我知道他们必定要先我而去,将来我也必定会先我儿子而去,他有他自己的生活,能够与我偕老伴我一生的只有我丈夫。
我们生命中有最重要的人,当然不同阶段也有最重要的事情。一年、三年、或者五年的不同规划时期里,我们的主要目标和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很多的焦虑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事儿想做,不明确是在“多长时间里、哪个事情最重要”。
其次设立可视化目标,参考SMART原则。
经过第一阶段讨论,小刘认为自己当下一年内最重要的是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把天聊死或者跟人起冲突这种情况尽量能减少。那这个能力要提高到什么程度?是要达到蔡康永老师一样这么高情商的水平?还是身边某位你认为表达优秀的同事的水平呢?前者目标对普通人还是相当有难度,不同的目标水平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最后达成的效果也不同。
最后找方法,可坚持的方法。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坚持,可坚持,可坚持的方法!如果一个方法再完美,听起来再酷炫,如果你做不到,那不好意思它对你的价值也是一文不值。健身房一周三次总是没办法坚持下去,怎么办?早饭总是没时间吃,怎么办?工作太多没办法早睡,怎么办?其实,你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对你不重要。
身边有一个朋友常年凌晨一两点睡觉,有一天夜晚急性发作腹痛,实在无法忍受直接去了急诊,结果显示是“急性胆囊炎”,在医院住了十来天休养,出院后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上按时吃早饭。那很多人困扰的健身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如果这事十万火急,至关重要,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会“有时间”去做的,如果一周去一次可以解决问题,那你坚持每周做一次也可以,没有必要非得挑战“一周三次”的硬要求。
最后,最重要的是实践,这一项没有捷径可走,到达彼岸只能靠自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慢成长,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能力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