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人物

破碎山河里的坚守者

2017-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陇客

残烛影里,掌衣的宦臣走近低眉敛目的朱由检,为他披上一件大衣,道:“皇上切莫着急,,吴三桂已撤至山海关内,即刻便将赶来京内。”朱由检抬首,似是不认识面前这宦臣,盯着他,看了半晌,又收回目光,撞进眼里的,却是那斑驳烛影里挥之不去的昏沉。
  
  抬眼而望四野,山河支离,党争不断,百姓民不聊生,明朝这二百六十年基业,竟是要毁于自己手中么?遥想当年意气,立志中兴,一举铲除魏忠贤,天下大快……却又为何造就了当下一副境况……或许,在清兵南下,李自成进军京师之时,崇祯心里想的,便是如此,明朝的衰微以致自己被冠上亡国之君的名号,他至死,估计也是没敢好好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作为一代国君,作为一个丈夫的种种问题。而现今,当我们以后世的角度,倒能更好的剖析当时明亡的原因,他确实不是亡国之君,更好的,应该说他是亡国之君,毕竟,明亡,定局已定。
  
  追溯明亡的根源,可以上至万历年间,正是那个张居正平生最看重的学生,将张半生的心血摧毁,也将大明王朝逼向深渊。万历在任时,进三十年未上朝,又派太监各地征收赋税,敛财殃民,导致国内政局昏暗,百姓出现无食以竞食人肉之惨状,这也导致了后来朱由检虽然立志中兴,但军纪混乱,弄劝者无心治理国家,耽于争斗,军事自然也不会强大到什么地步,且至此百姓已对明朝失去了信心,所以,在万历这,便挥霍了民心。
  
  而到了天启,即朱由检的皇兄这儿,满清已经开始崛起,更是为之后明朝的死地埋下了祸根。在这里,可以说是天启亲自将明中兴的火苗掐断了大半,也只留下几许渺茫微光残影给朱由检。天启在位六年,完乐了六年,亦将万历搜刮的钱财尽数挥洒,这下,留给朱由检的摊子,便又严重了几分。无名心可以以一系列手段取得,毕竟百姓大多浅薄,也只知盼一好君主,只要能吃饱就好。民心,关键是信任,一如千年前卫鞅在衡门立下的木,只要略施手段,让百姓觉得当朝不复旧朝也就OK我。
  
  而现在的局势可谓是没了人民,也没了钱,且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百姓苦,君王亦苦。而国内那些叛军却越战越勇,国外皇太极蓄势待发,这一切都要依赖兵力镇压,但无钱粮,兵士要又如何行军!所以,一步一步的积压,导致了崇祯时的窘境,大明要怎样不亡。
  

  而在这样局势里的朱由检,却有着一腔报国热血,勤学,勤政,想着尽己之力挽大明危局,虽是一场不可逆的定局,但他毕竟是努力着,这点,倒也令人敬佩。有次听人讲朱由检贪财,就是因为他不拿出钱来,才导致明亡了的,这样的人,我倒是想问,他若无心治国,只顾钱财,又怎会穿着带补的里衣听课,倘若纯为了表功,又为何屡次掩饰这个细节,倘若他有钱,那钱从哪来?百姓流离,去哪里征收,倘若他有钱,那为何李自成只在京城待了四个月就走……所以,想想,不是他无心,而是无力,无奈。国确实是在他这儿亡了,但他确实不是一位亡国之君。自古王朝更迭,祸乱却向来不在当朝,而是持续的量变累加所造成的质变,且每一段历史也都有一个转折点,当错过之后,局势便再难逆转。大明,如是,崇祯,亦如是。大局难挽,固不当是他一人之责,只叹,生不逢时,又能如何。 破碎山河里的坚守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