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

笔记 | 能力与思想,是谁都无法夺走的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蓝天白云下我家
呀!呀呀呀呀!

题记:

理性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明白自己的伟大;

感性让我们懂得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懂得生命的坚强。

——孟云剑《你对我讲道理,我对你讲逻辑》


今日导读:

1、回忆:重回老地方。

2、管理:重新定义计划与目标

3、盒子:困于斯,逃于斯?

4、明断:你陷入“团体迷失”了吗?

5、荐书:《能力陷阱》,这是个坑啊


一、回忆:重回老地方

1、2019年的第一次淮北之旅,勾起我满满的回忆;这里,曾是我人生事业启航的地方,我与兄弟们流过汗……

2、作为地级市,这个地方不大,但是有“小上海”的别称;日新月异的发展,永远伴随着豪车遍地;这里的人非常的豪爽,没有留下任何不愉快的回忆。

3、谢谢那些曾经一起并肩奋斗的同事们,是你们让我懂得了拼搏与奋斗,与你们共事是我一生的荣耀;

感谢那些客户们,是你们给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以订单对我的工作表示肯定与支持,你可知:那是对我无上的鼓励;

感恩一直默默奋斗的自己,尽管很多事情不如意、没有达到预期,但是,你从未低下自己高傲了头颅!

4、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蓦然回首,九年光阴一晃而过;这可是我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5、无论何时何地,总要告诉自己,好好做人;不去埋怨,学会接受;活在当下,眺望未来:未来仍可期。

二、日课:定计划不如给情报,定目标不如讲意义

1、传统的所谓目标和计划这套使员工产生压迫感的方法,哪怕单纯从公司效益上说,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 那只是为了迎合高层的简单思维而已。伟大的公司,不可能是一群奴隶建造起来的。

2、目标的传统认知及弊端

1)目标的本质与“目标”有关的SMART、KPI、BHAG、OKR等,本质上都是企业自上而下管理员工的手段。

谷歌的成功方法论

2)目标的作用及弊端

A.给员工压力

比如销售目标,销售经理会背着压力前行,完成了就会停止继续接单,把单子放到明年,避免计划制定进入“棘轮效应”陷阱;完不成的也会为了目标完成做一些造假、违法的事情。

B.跟踪工作进度

现在大家做的都是复杂的项目,它不像收割庄稼收一半有一半的价值;完成率只是一个结果,也非想提高立即会有改变,而是需要一系列具体支撑工作;而且,只要没有最终交付,就等于完全没做成;所谓的完成进度,真正的作用只不过是让大家写报告更好看而已。

C.评估员工

完成了目标给奖金,完不成给惩罚。可复杂的工作都有不确定性,为了挑战难度而没有按时完成,并非挑战者的错;逼着成员故意弄些简单目标应付公司,才好吗?

3)员工也许可以自己给自己定个目标,但那只是自我激励,或者是一个激情宣言而已目标,根本就不应该是管理手段

3、计划

1)公司高层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的总是自己头脑中那个抽象的模型,其中有太多假设,是脱离实际的。

2)计划,最多反映了高层根据公司过去的表现对当前战略上的一些考虑而已。计划是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解决方案。

3)真正的工作都是具体的。

自上而下定下来的目标和计划,本质上都是公司对员工的控制手段,是为了让高层感到舒服,而不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4)我们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建立一个新型的工作关系:你应该给信息。

4、美军从打二战开始,到最近打伊拉克,一个新思维,是高层不是给前线部队制定计划和目标,而是提供服务——赋能!其中最重要的服务就是提供准确、实时、可靠的情报,然后把决定权交给前方人员,相信前方人员有智慧来制定自己的计划,决定自己的目标

1)首先,信息要给得多,给得快。

2)其次,你要密切观察你的团队,看看哪些信息对他们来说是真正有用的。

3)第三,你要相信你的团队能够自己发现信息的意义,依靠信息去制定计划和决定目标。

4)高层的作用,是给前方人员提供情报和后勤服务——是给员工“赋能”。

军队是战略和组织创新的起点

5、公司高层的意义

公司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由公司的使命决定。高层领导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意义”,也就是告诉员工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业;意义能让员工对公司有足够的参与感。

6、基层员工作用和意义

1)基层团队领导的作用,则是具体服务和督促员工。

2)具体方法是要保证每周至少要和你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谈一次话,问他两个问题:

A.你本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

B.我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

3)交流的频率比交流质量重要得多。

7、领导新内涵

1)想办法提供团队需要的信息和资源,领导水平会因为这种对话而慢慢提高。

2)通过这样的管理,让整个团队充分了解互相都在干什么。

8、个人收获

1)剔除强制、压制型领导风格,应该向“激发善意”的民主式转变。

2)转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运作方向,改由“自下而上”层层激励;给一线人员赋能——激发其主动意识、决策力等。

3)领导通过讲故事创造出意义感,由认可的人一起组成团队共同践行和实现;方向是虚的,工作是具体的;各有分工与侧重。


三、笔记:《别找替罪羊》
拦江书院的推荐

1、待在盒子里的根源:自欺欺人

1)心里觉得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这种行为就叫作“自我背叛”。

2)于是,我们开始为自我背叛的行为找理由~人类天然的“合理化倾向”。

3)当我用一种自以为正确、公正的眼光来看待现实时,我看到的现实是扭曲的。就如同自证预言一样:我看到的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内心逃避不敢应对的),也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潜意识的“合理化”。

4)所以,就在自我背叛时,我进入了盒子。

5)长此以往,盒子就成了我的特质,而我会一直带着这个盒子走下去。

6)在盒子里的我也会促使别人进入盒子。

7)在盒子里时,我们促使彼此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也都获得了自我辩解的机会。我们通过这种共谋,给予对方继续留在盒子里的理由。

2、生活中“自我背叛”情景

待在盒子里就是自我欺骗与背叛:比如本来打算帮妻子忙,却因为自己逃避,反而给自己的逃避合理化、并给妻子贴上了很多负面标签。

摘自《别找替罪羊》

3、工作中的“自我背叛”情景

4、如何跳出盒子

1)逆向思维

有时候我们计划做一件事的时候,面对比较宽泛或笼统的概念,可能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我们可以从“不做什么”入手。

2)谷歌“不作恶”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我们要如何如何,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而谷歌确是简单的“不作恶”,并引起商业界一片哗然:认为其企业文化标准太低,它应当立足世界大角度、做出一些极具号召力的口号。

但是,随着安然、安达信等公司一系列丑闻,以及中国商业一系列产品质量、侵犯客户隐私等事情的发生,我们发现:这个大部分眼中所谓的低标准,恰恰是大部分企业难以做到的高标准。

3)工作中也存在“自我背叛”情景:尤其是在新人入职的时候,刚开始的信心满满,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怨声载道,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

摘自《别找替罪羊》

5、“跳出盒子”的实践

1)刷新思维认知

A.自我背叛会导致自我欺骗和盒子;

B.在盒子里时,你无法专注于结果;

C.你的影响力和成就取决于你是否走出了盒子;

D.当你停止抗拒他人的时候,你就走出了盒子。

2)实践指导

A.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变得更好;

B.在别人了解这个概念之前,不要用“盒子”这样的词;

C.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这样的原则;

D.不要寻找他人的盒子,寻找你自己的;

E.不要抱怨别人在盒子里,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面;

F.当你发现自己曾经在盒子里,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G.如果你曾经在盒子里,不要否认这点,学会道歉,然后继续向前,努力在今后更多地帮助别人;

H.不要关注别人做的错事,关注你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

I.不要担心别人是否帮助你,关系自己是否能帮助别人。

6、个人感受

1)要有直面事实的勇气与决心;

2)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

3)尊重别人,为别人赋能;

4)多做自我反思与内省,不要批评与抱怨他人。

5)抱怨,是一个人无能的表现;记住,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哪怕是面对死亡,我们有选择死亡的方式,甚至面对死亡的态度。


四、听书:《明断:超越团体迷失》
摘自“得到”

(一)前言

1、第二次海湾战争

1)美军入侵伊拉克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与智囊团根据中央情报局“存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报告,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推进军事行动,决策与执行力看上去都很高。时候掘地三尺也未发现杀伤性武器。

2)当然,我认为这只是表面原因:背后真正的原因各国心知肚明,莫须有,以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团体迷思

团体不仅没有能够搜集到更全面的信息,挖掘出集体的智慧,反而会陷入到某种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狭隘思维之中去,结果做出的决策一点也不高明。

(二)团体讨论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避免错误的方法。

1、团体迷思的主要原因

1)信息分享不够

如果参与讨论的人不能充分地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尤其那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就容易陷入团体迷思状态。

2)迫于团体压力

参与讨论的成员在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总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不敢或者不愿意表达观点。

2、克服“羊群效应”

1)第一个人讲了一个观点,很可能影响到后面人的观点。当后续发言的人都顺着第一个人的观点讲,或者附和第一个发言人的想法的时候,就出现了羊群效应。

2)羊群效应的原因

A.第一个发言者如果是领导者,人们会受到权威效应影响附和他。

B.即使第一个发言的人不是领导者,后面发言的人也可能因为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如果自己被证明不正确,或者建议不被采纳,就会没面子,从而附和前面发言的人。

C.越是靠后发言的人,还会面临另外一种压力。之前发言的人如果偏向于某种倾向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带来一边倒的影响力,这个时候再提出不同的意见,很多人会觉得不合时宜,更愿意选择沉默,或者保留自己的意见。

3)避免“羊群效应”

A.随机安排发言的次序,或者按照资历顺序发言,但是让资历等级最浅的人最先发言,因为资历深的人发表不同意见的压力要小一些,也不可能附和资历浅的人的话。

B.鼓励信息分享

贝索斯的开会心得:他要求团队成员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备忘录,在开会前提交。

3、走极端

1)团体讨论之前,大家可能持有各种不相同的观点,但是讨论的结果却极大强化了某一个观点。

2)团队讨论实验结论

A.进步的人群讨论完之后,观点会变得更自由化了;保守的人群开完会后,观点变得更保守了;大家经过一番讨论,结果反而变得更极端了。而且不只是集体的观点更极端,每个人自己的意见也比以前更极端。

B.团体内部想法差不多的人一起讨论,更容易统一思想,消除内部的分歧。

C.想法类似的一群人开会讨论,容易让集体的想法变得更极端,不会鼓励每个人的想法更多元。

3)团体讨论“走极端”的原因:三方面的社会压力。

A.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挑战权威的想法。

B.会不会挑战大多数人的想法。

C.自己的自信程度。

4)如何避免团队讨论走极端

A.在团队内设立一个“魔鬼代言人”:也就是专门唱反调的人,专门鼓励不同意见。

B.引入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

在组织团队讨论时,引入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并且在团队讨论前就明确点出,谁是哪方面的专家,他们会发表专业意见。

(三)避免团体迷思,挖掘集体智慧,领导者的做法及策略。

1、只有把不同人的多元视角和相互差异的观点集合到一起,才能产生集体的智慧。

2、少说多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从最坏的角度看问题。

3、如果领导发言早,或者发言多,团队互动就容易变成走过场,集体智慧也就容易变成领导一个人的智慧。

4、领导者类型

1)乐观派领导利与弊

A.乐观的领导者更讨人喜欢,因为他们通常很放松,充满活力和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B.跟乐天派领导者一起共事很开心,但是在推动落实重大政策时会掉链子,因为他们通常会对困难估计不足,而且也没有发动团队对可能的风险做好预案。

2)焦虑型领导利与弊

A.焦虑的领导者总是专注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上,他们总是担心意外,担心事情的发展会超出掌控。

B.他们总能看到障碍和挑战,总在思考事情可能变坏的另一面。

C.因为经常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焦虑的领导者也更希望掌握全面的信息,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他们因此也就有更大的动力去鼓励团体中的每个人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

(四)超越团体迷思,团体讨论应该遵循的流程。

1、开脑洞:找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1)重点:挖掘每个参与者的创造力,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的可能性,最终能罗列出一张可能解决方案的表单来。

2)最重要:要能够鼓励不同人发出声音,鼓励团队成员发出反对的声音。

3)开脑洞需要明确两件事

A.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的目标。

B.要有清晰的判断标准,来评估一个方案是不是能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需要专注、聚焦和务实。

1)强调聚焦,谋求共识:强调聚合团员的智慧找到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要经过讨论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

2)引入成本收益分析

A.估算一下新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成本,和它可能带来的收益。

B.里根新政策衡量法

要提出任何新的法规,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新法规的效果要高于成本;第二,新法规要确保净收益最大化。

C.政策讨论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政策讨论给出的方案一定要能够贯彻执行,而能够贯彻执行的方案一定是带来的收益高于成本的。


五、荐书:《能力陷阱》

1、下午的时候,继续听吴晓波老师的音频,从《都挺好》这个热播的电视剧谈起,并举出“高分低能”的主人公案例。

来自“度娘”

2、很令我吃惊的是那个曾经因为《武林外传》火遍全中国,在前段时间一个节目上还感叹“中年女人生育危机”的姚晨,又妥妥的回归了。

《武林外传》教过我们的成年人恋爱陷阱

3、曾经很火,中间停滞,然后又火;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想,是努力,当然,也有前期人脉基础。就像今天朋友圈一位朋友发的的《武林外传》中闫妮的美照。

摘自朋友圈某朋友的信息哈

自律,可怕的自律!

又让我想起自己的偶像刘润老师,也是这样一位极度自律者:区别只是一个演艺圈,一个在商业世界。

殊途同归~保持自律!

4、看到后面的内容我想应该是受到“樊登读书会”的启发吧!哈哈哈

摘自“樊登读书会”App

5、当然,我也受到他的影响,入手了一本纸质书,已经纳入书单;这个音频进一步激发了我的速度~马上就读!

坐标“小上海”之淮北

附:左边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来自王烁《跨界学习》这本书的推荐,主要是介绍“斯多葛学派”的一本书。

6、“能力陷阱”指的是如果我们总是陷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中,就会侵占更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时间,忽视学习其他方面的新技能,最终成为我们发展的陷阱。

当企业或者行业发生变动时,它就会让我们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人。

当滴个当

7、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能力陷阱呢?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与情商建设有关的建议。

第一,提高沟通力。

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与上下级同事沟通的能力,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职场上的孤岛。

第二,保持好奇心。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变化都是跨界打击。所以,千万不要屏蔽对其他行业、社会变化,甚至是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好奇心。

第三,偶尔处于放空的状态。

在快节奏工作生活的同时,抽出一定的空闲时间用于健身、陪伴家人、总结过去,或是单纯地放空一会儿,这将有利于我们换换脑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8、我可以很自豪而又自信的说:这三点,我全知道;而且,任何一条我都没有做好!

看过很多的沟通类书,但还是没有真正做到高效沟通;

一直知道好奇心之于人的可贵,却一直处于思维和认知惰性,导致大脑越来越僵化而不自知;

放空?竟然还有这种奢侈的想法,太不对了哦!现实已经让自己如此不堪,难道还要再继续做一些白日梦吗?

沟通界的经典之作

9、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需要熬!男人,应该像战士一样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进而收获赫赫战功,而非虽战袍加身却丧命于战场!

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10、物质与财富,可能会被外力夺走;

但是,能力与思想,是谁也夺不走的

而且,会形成正向增强反馈循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是能力与思想的“马太效应”。


笔记 | 能力与思想,是谁都无法夺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