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碎片化对抗拖延症——关于写作的一点小诀窍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1人  白一菡

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带点先完美才算完成的偏执。

从来没想过碎片化还能写作,因为给我大段的时间,我也不一定能画出个葫芦来。直到学到了秋叶老师的碎片化课程。

秋叶老师是个大忙人。要带课,做讲座,忙培训,教PPT,玩微博微信,还要写书,甚至运营几家公司。可是这些他都玩儿转。

再想想自己,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3小时。还总是以工作太累为由,只想放空自己,公交地铁一路沿途看风景。

每天被城市的车轮推着走,一天下来就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时间也被切割成碎片,撒落一地。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人士,能有3小时的整段时间已经是一种奢侈。碰上加班时候,深夜回到就洗洗睡了,脑袋都无法思考,昏沉沉只想睡死过去。

有人说,专注做事,提高效率。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但不是人人能做到。

事情还是无法解决。很多零碎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自然,也没有高效的产出。

总是奢望大片时间做好事情,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事情做了,但是没有做好;又或者,一直在等东风来,等有大片时间,事情就被一推再推。

当一推再推成为常态,你已经丧失对时代的快速反应能力,时代的洪流已经裹挟不了你,因为时代已经抛弃了你。

【1】碎片化写作,日更的法宝

秋叶老师说,当对问题有很多积累的时候,大片时间就能下笔千言;当缺少积累,大片时间也只能在干坐挠头中消逝。

而这个积累,就是在碎片化时间中完成的,即“碎片化写作法”:

可能很多人没有办法达到秋叶老师的火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以目标为导向,狠逼自己一把。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随手写下灵感,用灵感整合出提纲,查找资料,积累素材等。

像秋叶老师说的,攒的内容多了,就会有写的欲望。

这种写作方法,得要养成秋叶老师说的三个关键习惯:一有灵感马上记录;马上抽时间把灵感变成提纲;平时有意识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随时随地记录你的灵感。不管是用手机自带的便签、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甚至是自带的小本本,都可以快速记录。

秋叶老师给我们讲了王勃蒙头睡觉,在肚子打“腹稿”的故事。

虽然我们不能像王勃一样能一口气琢磨出好诗文,但是可以把随手记下的灵感变成文章的结构大纲。

有了大纲的串联,灵感、金句、素材才会排排坐,等你编排,不遗漏。相当于给大脑强化了一遍写作思路,大脑会潜意识关注能写作的一切信息。和别人聊天,路边广告牌,网页弹出新闻,公号里的故事等。

这个现象叫“孕妇效应”,即当你怀孕了会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发现奔驰,你拎个LV更容易发现大街上的LV。

这个效应也叫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自己开始关注某种信息,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注意相关信息。

我平时对生活小事的感知很迟钝。

但是,就在前天晚上,和女友分开,目送她离开,当下有点哽咽,我当时在想怎么了,脑海里就冒出一句话:最好的友情,是每一次的分别,都有着最后一次生离死别的不舍。

我想,预习碎片化写作立马见效了。当下把这句话记录下来。接下来,就要思考把这金句提炼出大纲来。

把灵感结构化,锁住它。

用灵感写出大纲又是“框架式写作”的习惯,会让写作更加简单。

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空间位置、设置悬念等写作套路来展开。

框架下面,条条小节组成,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文章。

写作高手,都是擅长利用碎片化来写作灵感。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要建立的时间管理能力。

掌握了碎片化,才能掌握自己时间。

得到秋叶老师的碎片化课程的启发,我开始有意识为我那句话灵感写框架。

我可以围绕着快餐式时代背景下,并没有被快餐化的友情来写。

我们以为各自是对方的快餐式朋友,其实都看轻了对方。

我们在对方心目中远比认为的重要。

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先对友情来个定义,分清塑料姐妹花和酒肉朋友。第二小节,讲故事举例子,说明朋友多了不一定路好走,得看是不是真朋友。第三小节,说回我和朋友的例子,将近十年的感情,情比金坚,互相扶携。

结尾升华金句:最好的友情,是每一次的分别,都有着最后一次生离死别的不舍。

碎片化对抗拖延症——关于写作的一点小诀窍
碎片化对抗拖延症——关于写作的一点小诀窍

【2】找出你的碎片化写作单位

对碎片化时间,要去规划,要有意识的朝着目标产出的方向努力。

我们常常有握不住时间无力感,其实是因为没有量化的参考指标。

尝试把自己的碎片化写作单位改为分钟计算。想想3分钟,能做些什么。想一个思路,搜一个故事,写一个有趣的开头等。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便捷,也更加容易被随时打扰。

如果我们把时间紧迫感给逼出来,就会下意识想要提升工作效率,这样又会更加促进自己合理调度碎片化时间,最大程度上确保写作不被打扰。

碎片化对抗拖延症——关于写作的一点小诀窍

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和秋叶老师之间鸿沟般的距离。

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处理,我是在不停的转圈循环,产出很低效。而秋叶老师一环扣一环,环环紧密相连,有条不紊的高效产出。

只有多加练习,强化时间产出意识,才能合理支配好时间,不会陷入零产出的怪圈。

【3】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心流

有的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这样无论时间多碎片化,也能轻松自如的处理好事情。

这是因为有了快速进入心流模式的能力。

心流指一个人的精神力,全神贯注在一种活动上的感觉。会给人带来高度兴奋和充实感,人会享受其中的乐趣,而忘了时间的流逝。

有了心流模式的助攻,碎片化写作就简直不是事儿了。

除了勤加练习,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方能为碎片化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1)必须从心底接纳,这件事非做不可。

很多人有拖延症,还是因为对事情有抗拒。心里有抵触,就会千方百计想要找理由逃避做这件事情。

得从认知上清楚的意识到,这件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做得了。得赋予自己这种使命感。

像写作,没人帮我写得了。就算写也不是自己的,进步也不是自己的。

内在驱动力要强。这样你就会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达成这个目标。

2)把任务难度设置为"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难度

任务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也就没有进步,而且心里也会不重视。

任务太难,比如一个小时看完一本很厚的书。明知道完成不了,还要立下这个目标,这样心里就会有抵触,失去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对于写作,我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端正好心态。不和同学作比较,要和自己比较,看看自己内在能力的进步。

不要求多少精选,只求得到老师同学的点评,自己能汲取教训,有所收获。

写作,就像是上台阶。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上去,才不容易摔下来。你三步并作两步,可能一下子是走得比别人快了,可是万一摔跤,跌得可不会轻,甚至还要从头再来。

3)给完成任务的自己一个奖励

奖励,是为了给大脑一个刺激,建立"动力-激励"的良性循环。

进入心流模式做成一件事情,然后得到一个奖励,这种追求奖励的渴望,会成为下一次希望进入心流的动机。

4)进入心流模式之前给自己一个暗号

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创造进入心流模式的一个暗示程序。这个暗示类似于大脑的热身运动。

这个动作需要刻意练习。并且只记住成功进入心流模式的回忆。

多次练习,心流模式就会像肌肉记忆,不断强化,这样无论写作还是其实事情,你都能很分分钟进入状态,提高效率。

5)找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要求自己心无旁骛。

相信大家都会说,应该找个嘈杂环境,来锻炼自己。其实,我们都是正常人,很难做到对周围环境动态视而不见。

碎片化的时代,为周围环境制造更多的动态,更多的干扰。

当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提前给自己排除干扰环境,就能更快进入心流模式,高效完成任务。

其实,说了这么多关于碎片化写作的内容,还是要自己内心有个深刻认知,想要有价值的产出,就得千方百计利用碎片化。

内在驱动,自动自觉,否则,春风十里,吹都吹不动你前进。

碎片化对抗拖延症——关于写作的一点小诀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