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能抗病毒?
今天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王建平受邀,解读了疫情下的心理协助。我们学校这位教授不仅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同样也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横跨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她,为观众阐明了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
教授的话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作为一名同样也(算是)心理学系的学生,其实想听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从她的角度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见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时,心理援助还是显得有些苍白。”这句话正中我心,可以说是对我一直以来思考成果的一个支持。
其实自从考研自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以来,我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一直在改变:从最初接触,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到后来,对于它给我带来成长莫大帮助的深刻感激,再后来,我逐渐看到了这门学科的边界,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想说说,在我看来,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它给我带来了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运用这门学科。
首先,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学点“真正的”心理学,我说的“真正的”心理学,并非市面上卖的那些所谓的“心理学”,那些诸如“男人来自火星”、“做个完美女人”、“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之类。曾经有个朋友跑过来专门跟我批判:我搞不明白你们到底学的是些啥?有什么用啊?在他们眼里,心理学仿佛与“大保健”并无二致。其实也能理解,在消费主义的今天,的确,能看到的90%以上的书籍都是垃圾。由此可见,活在当今社会,光一个劲儿地闷头看书学习是毫无用处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可靠与否,以及看书时思考的程度才更为关键。互联网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同样,让更多的无用信息也充斥四周。所以,我们学心理学的不背这个锅,对于市面上的那些,其实并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
那心理学到底是什么?曾经听本科学心理学的同学说,心理学不属于基础学科,就不应该放在本科期间学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何为基础学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财源调查时对基础学科的定义是:基础学科的研究目的是获取被研究主体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去研究该主体的实际应用。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它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最初与生物学、医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发展到后来,学科的河流相互交错,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人机交互学、统计学等等,都逐渐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汇成纵横交错的大河流,这也是各个学科现在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一切与人本身(心理、生理)有关联的学科都可以与心理学联动,虽说其范围到现在仍是不够明确的,但是其目的却十分清楚,即心理学,就是为了提升人类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至少是目前来说,它更偏向于应用性,而非传统学科的重理论性。
这里我也想起王建平教授在直播时所说的另一句话:“首先,因为我们的医学是循证的,所以让医生相信心理治疗是有效,这个思维模式需要有一些转变。”也就是说,医学决策需要有临床研究的依据,也重视个人的临床经验。一句话:“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么多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心理学确实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了许许多多的真实成绩,这些足以对我们当今的医学提供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前两天看新闻,央视采访了湖北首例出院的高龄(78岁)重症患者,多年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说:“进医院后,开始有点害怕,后来慢慢不烧了,我就不害怕了。假如说情绪不好,免疫力差,那肯定就受影响,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生理上谨遵医嘱,心理上保持乐观,我相信这也是老人多年来对抗疾病的经验之谈了。
同样,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因为一句“一线岗位全部换党员”受到网络的广泛关注。在大家的热议中,自己看病时和医生的对话里,可爱医生们的“金句频出”,比如:“你没病,就是最近生活有点不顺。”“医生你熬夜吗?”“我熬不熬夜关你什么事,但你不可以熬。”“药老贵了,买个眼药水滴一滴就好了……”成天面对生死的医生们,对待生命却是最豁达明朗的态度。多少事实也证明,你没病,你是被病吓死了。
大道理不多说,总之学到今天,我从心理学学科中受益最多的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其实这也是哲学的关键部分。心理学只是以它的角度在不断提醒你:一,是事情还没发生时,从一般的历史或研究经验来讲,你知道应该怎么做,能尽量避免它的发生。二,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哭闹崩溃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事实、是源头,是面对困难我们的策略,当源头解决了,痛苦自然就不复存在。
对了,学心理学对于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第一个最好的还是了解并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一切具备强有力的反思能力,这是后来大家融入社会,并且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最初我对心理学心怀感激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