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史记》第46天:危机四伏,定海神针
前期提要:
武王选择在当年夏人的活动中心营建洛邑,以定天命。给东方释放强烈的信号。中国从此迎来了东西两都并耀的时代。只可惜伐纣成功后仅两年,武王就死了。
周本纪·7
原文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後,国於宋。颇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穀,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笔记
成王还小,有六岁即位说,还有十三岁说等,总之成王即位时就是个小孩,周又是初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于是摄政,代替成王担任国家的实际统治者。管叔和蔡叔等弟弟质疑周公用心不良,与武庚作乱。武王伐纣之后,管叔被封在管,蔡叔在蔡国,霍叔在霍,负责监视殷以及殷以北的邺、殷南边的鄘、殷以东的卫,一来是推行王化,二来是防止殷人的复辟。终究还是事与愿违。
想起了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与朱允炆的斗争。
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并诛杀了武庚和管叔,蔡叔被流放。微子启是纣王的兄长,被周公封在宋,今天的河南商丘,以代替殷的后人继续殷祖先的祭祀。原来的殷商故地,周公收拢殷的遗民,封武王小弟弟封在卫国,人称卫康叔,负责殷遗民的统治。
唐叔虞在成王灭唐后,封在了唐地。他得到了吉祥的谷穗,献给了成王,成王把谷穗送到了周公的驻军地。周公在东方受此谷穗,并颁布天子的命令。当初,管叔和蔡叔背叛周,周公征讨了三年才完全平定。周公先作《大诰》,然后是《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梓材》。这些篇章大部分在《尚书》中还能读到,相当于《联邦党人文集》。周公是周初安定天下的定海神针,也是周制度的奠基人,他的事迹在《鲁周公世家》还会再见。
周公代成王行政7年,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成王,重新北面称臣。上朝时,天子面南,臣子面北。
原文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笔记
继续周初政局的安定。
成王在丰京,秉承武王的遗志,派召公再次营建洛邑。《尚书·召诰》召公占卜勘察了一次,之后周公再次占卜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完工后武王从殷搬走的九鼎就安置在此。九鼎是政权的象征,九鼎置成周是宣示。周公说:“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的距离差不多。”因此作《召诰》、《洛诰》。
成王迁移殷遗民填充成周城,周公以天子的名义宣告,作《多士》和《无佚》。成王以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东征讨伐淮夷。淮夷是古代部族,居住在淮河流域,大部分是嬴姓。跟嬴政一个姓,你说巧不巧。
召公和周公灭了奄国,把奄国国君迁移到了薄姑,并封给了姜太公的齐国。奄国本是殷的诸侯国,跟随武庚叛乱,才有此结果。薄姑,今天山东博兴县。成王从奄回,住在宗周镐京,作《多方》,周公以王命宣示周所征服的各方诸侯。
成王革除了殷的天命之后,又打击淮夷,回到丰,作《周官》。
创制和订立礼乐,制度从此改变,民众和睦,颂歌四起。商周的制度,从血腥的神鬼祭祀到礼乐制度,秩序的底层逻辑由此不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到人与人的关系。
成王征伐东夷后,女真人的祖先肃慎来贺喜。成王命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的影响力到达了黑龙江流域。
这一段一句句有点散。一句一事。
原文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於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笔记
成王将死,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于是命令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使之即位。成王死后,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带太子姬钊谒见先王宗庙,反复告诫他文王和武王成就王业是如何不容易,一定要节俭,欲望别多,以笃厚诚信治理天下,作《顾命》。
太子姬钊即位,是周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反复讲反复说文王和武王的功业,作《康诰》。
这个我特别同意,一定要反复讲反复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反复说不会忘,反复说就是不断擦亮。
因此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法都放起来不用。康王命毕公为他作册,让居民按照等级的不同分别居住,组成成周城的四郊,作《毕命》。后来这一思想被管仲继承,士农工商分开居住。
填充东都人口,延续夏以来洛阳的兴荣。
原文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燛申诫太仆国之政,作《燛(音囧)命》。复宁。
笔记
从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甚至追溯到公刘、古公亶父,周的首领一直谨守王道,才从小小一地而有天下。成康之治,天下安定。康王死后,周昭王姬瑕即位,王道却开始微缺。此时发生了西周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昭王南巡狩没有回来,死在了江上。
历史记载周昭王南征荆楚有两次,第二次在昭王十九年,不仅周六师丧失,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汉水中。后来齐桓公讨伐楚国,还以此责问楚君。《帝王世纪》记载说昭王德衰,南征途中要渡过汉水,船民就献给昭王用胶水糊的船,结果胶水遇水溶解,船到了汉水中崩解,昭王淹死。
当时死了也没有告丧,觉得丢人,想掩饰昭王的死因。昭王死后,周穆王姬满即位,时年五十岁。穆王担心文武二王的王道已经有缺损,他命伯燛为太仆,以国家政事反复告诫他,作《燛命》。天下又重新安宁。
还是那句话:不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做到,极难。
《尚书》中《燛命》已经亡佚。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