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致庸:治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读:
子路、冉求、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还留在后面。
这时候曾晳问老师,这三个师兄弟的志向如何啊?
孔子说:他们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不过是述说自己想干啥罢了。
曾晳问,那为什么老师笑子路呢?
孔子说,子路有志于治理国家大事,但是毫无谦让之心,抢着发言,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还说要礼乐教化民众,所以我笑他啊。自己都不懂谦让的人怎么礼乐教化国家呢?
曾晳又问,冉求谈的是国家大事吗?
冉求谈的是六七十、五六十里的地方,通常来说,太小了,好像不能称着一个国家,冉求有志于治国吗?
孔子说,您只看见了六七十、五六十里小地方,难道这个小地方就不是国家吗?
王道政治,并不靠地盘大小,霸道才靠地盘大小。
王道政治,讲究的是近悦远来,虽然地方小,但是把这个地方的人民服务好,带好了,更多的人自然就来了。孔子说的是王道政治,并不是说地方小就不是一个国家,小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冉求知道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还有谦让之心,而子路没有谦让之心,子路虽然说的是千乘之国,但其实他志向比冉求小。
曾晳又问,公西华没有治理国家的志向吗?
我们看公西华,表面上只关心宗庙祭祀,国君会盟等外交礼仪。
好像跟治国无关。
孔子回答说:宗庙祭祀,国家之间的国际会盟,诸侯会见,这些事不是国家大事吗?这些事就是国家大事啊,是直接的礼乐教化的大事,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公西华只能干小事,那么谁能干大事呢?
按照这个顺序,公西华志向最大,冉求次之,子路志向最小。
子路谈的是军事,吃饭问题。
冉求谈的是吃饭,以及等待有才能的人来实现礼乐教化问题。
公西华直接参与礼乐教化。
一个组织什么最重要?就是有礼,有节,有尊卑,位置,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这个组织也就会出问题了。
比如,这个人为官,为老师,就必须从形式上尊重,如果连这个都没了,那么官也就不是官了,老师也不是老师了,这个组织就没有执行力,也驱动不了,各位成员也就各行其是了。
所以要教育好组织,首先就是要教育好这里面的人都懂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