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拉松中的观察
我不是赶上跑马拉松热潮的第一批人,感觉很惭愧,前半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成为那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总是后知后觉,还偶尔享受着后知后觉带来的获益匪浅。
这里不谈马拉松及衍生运动中在健康营养学角度存在的大量伪科学和个体差异性,即便公众对运动的认知大多都是错误的,还是留给专业的丁香医生吧。
图片来源:SSYER.jpg
项目
如何形容马拉松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我这样形容:马拉松是一项最能体现人与人巨大差异的运动项目。
你无法从外表去准确评判一个人,这一点在马拉松赛中也能够验证。
选手在出发前的集散地做准备活动,人挤人,互相打量,面面相觑,都在内心不自觉地评估你的眼睛所扫描过的人群,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你的大脑分析出结果:哪个家伙一定跑不过我,哪个家伙可能比我快。鄙视链由此诞生。大脑用这种把你心里想要的结果借着意淫的力量反馈给你,给你错觉。当然,大脑这样做无非是想给你的身体放松,释放开赛前的紧张。
然而很多情况会出错,这在比赛开始后会一一验证。可能你这几公里一直拼命紧追不舍跑在你面前的胖家伙实际上是个王者,而你在开赛前觉得连个青铜都不是,仅仅因为她是个女的。长筒弹力袜、防晒臂袖、运动骨传感耳机、变色遮光镜全身武装,你可能觉得他们很专业,其实不是,只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参赛并第一次使用这些东西。年龄、胖瘦、佩戴、职业这些特征都不足以透露跑步者的真实水平。
哪些才算是专业一点的选手呢?
官方发的套服是肯定不能穿的,不合身材质粗糙会把奶头磨破且颜色非土即靓,关键是穿上后你就埋没在大众土堆里,航拍无人机和摄影师都发现不了你。最好你的赛服是定制的,配上你的logo,你要为自己带盐就要与众不同,万橘丛中一点绿。然后你的装备不要多不要多不要多。更多专业装备恰恰是不专业的。手机是肯定不能带的。单单这一点就洗掉了大部分的人。把手机交给后勤吧,如果你有“后勤”的话。
我说的差异有多大呢?
如果你是新选手,没关系,基本在关门前你都能完成你人生的第一次全马或者半马。如果你平时偶尔跑跑步,你的半马成绩可能在230(230指2小时30分钟)或者更好一点;如果你平时坚持跑步,你兴许是国标一级选手水平或者步入精英级,这意味着你的全马时间可能在330甚至300。其实300是已经很不错了的成绩,在整体参赛选手中占比不会超过5%(且在所有人群中占比不会超过1%),能跑进300说明你这辈子肯定与跑步有着什么样的不解之缘或纠缠。
问题就在这里:即便是全马300这么好的成绩,距离最佳成绩你知道还有多大差距吗?还差一个小时——目前全马男子世界纪录在202徘徊。
你能想象这个差距吗?
练习
选手前期进阶几乎是个典型的完全遵循木桶原理的例子。
在日常训练的初期,选手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各方面状态,阶段性给自己“自检”。比如目前的身体状态适合什么配速,哪个配速感觉最舒服,提高到哪个配速又开始让你不适应了,记住这个配速。前期不要太关注里程,因为里程的增长总是好现象。在心里记住每一次跑步结束后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常重要,它就是考试后的反馈,你未来的策略调整或目标制定都取决于它。比如你发现每次都是小腿最先出现不适,然后慢慢是呼吸急促,最后浑身僵硬,步伐开始走形...那说明小腿是最先牵制你的地方,这就需要最先解决小腿的问题——或肌肉力量或准备不足或鞋子抗震或其他原因——此时小腿问题就是你的短板。解决这一个短板并寻找临近一个短板并解决它,是一个可以长期练习保守有效的提升方法。它能使自己更了解自己,不至于失控让自己受伤。大量训练中的受伤来自于对自己水平的不合理评估。
不止是马拉松,放眼很多任务能够成功地的完成都离不开这些木桶板——我们努力使它们齐平。
坚持
当只留下纯粹,幸运自会降临。
对我来说,当身处比赛中,无论沿途的风光多么优美热天气多么让你畅酣淋漓,无论一排排小姐姐的如何加油呐喊,又无论你会遇见多少奇葩二次元和角色扮演,又又无论你会听着多么HIGH的歌,你总会有那么几次或者十几次——想放弃。哪怕只是决定停下来走几步再跑。
那让你坚持下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次自觉满意的马拉松是不允许途中出现“停下啦走几步”情况的。这是一个马拉松跑者对自己的非理性的挚爱要求。
在这好几个小时里,坚持成为每个选手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并且这里面夹杂着一个你们想知道的问题:那些马拉松选手在跑步中都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来告诉你我会想什么。
开跑后你状态一般比较不错心情也不错。你会提前乞求在这一路中不要肚子疼,因为你昨晚没有好好吃好还打着屯糖原的借口吃了很多零食和饮料,今早肚子咕咕响过。肚子疼可能导致拉肚子,千万要留意厕所点。奥天哪,你差点绊倒我!!你会不断调整这拥挤的前段线路。跑得快一点的总要靠左边,这个混蛋竟然不知道!总之,别绊倒我就好。
总会有一些选手能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比如这个女性有着长辫子那个男性穿着散热服好性感那个老头的步伐好大艾那个家伙身上的反光条在白天还那么亮眼。你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一个人,因为你大爷可能真是你大爷。你不希望被你超过的人记住你,因为你不想在后半程被他们超越还把你认出来。你开始找兔子。找旗子。结果追上了一大波被公放喇叭吸引的簇拥群众。
可惜喇叭里的节奏不适合我。
第一个补水点出现了。算了,完全不渴,会浪费时间。
在下一个补水点临近之前看到了一大波人在前方。兴许那有摄影的,保持好自己的步态。当传来加油的声音,心里是厌恶的,双耳努力让传进耳朵的加油声减至最小,虽然这是徒劳无力的。在国内,比赛助威永远都是土得掉鸡皮疙瘩的加油声,除此之外从不创新第二种法子。一路比赛途中你可能会遇见好几波加油声,可能是自发的群众,可能是有组织的啦啦队,最受不了的就是被迫组织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加油声呐喊起来要命了——简直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鸡。(此处无恶意)不是嫌他们无创意,是呐喊十分地干扰跑步节奏,无论是什么呐喊。这个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在骂:你们丫们闭嘴!我只想安安静静的跑个步!
马上迎来了一段人少话不多的起伏路段。你想跟跑一个人,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适的异性。
你什么也不想,低着头看路面就好,努力不去想如何跑完全程,因为你不想连三分之一都没跑完就开始对内心做思想工作了。
不幸的是,腿有点僵想走一下。正好前方是个能量饮料补给点,你开始给自己找借口:停下来走着喝,怕呛着。这个借口满分木毛病。因为我真被呛过好几次,一种说不上的饮料咸。
你开始了与内心做斗争。再跑多远允许自己停下来一次。挑一个目标,紧紧跟着他。
你一般不会去想其他方面的事情,只顾想自己了。努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
好不容易,跑了一半了。你内心其实是带崩溃感的,你开始不打算完成你期望的完赛时间了。你甚至开始算计明年这场你会跑得多么多么轻松,因为你决定这场比赛一结束就打算每天训练。一种假象在内心意淫,慢慢衍生,你反而内心轻松一点了。
所以努力让内心更轻松的方法是:减少视界。即减少你从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沿边信息。不想听呐喊不想看到一个个让人感觉遥遥无期的距离提示牌和补给点距离提示牌。你不希望每一公里都显示一次,因为那会让大脑经历42次的理智分析和挣扎,你只希望在最后一公里显示一次就好啦。这时候大脑越混沌身体才能越轻松,越理智越痛苦。你开始责怪自己这次没戴耳塞。
...
你会想很多很多不重要的东西,它伴随着你完成了比赛并被抛掷脑后。
促使你坚持下来的我把它称作——控制力。它是一种身体和内心综合调控做出的有限性努力。它与我们理解的自控力很相似,只是控制力更需要全身肌肉的持续性把控。它来源于你内心对它的原始渴望和终点的地方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这个东西可能是一个人。
而不是什么能量饮料和棒棒。食物更多的是给予你的开心感并减少你的压力感。
任何呐喊在你当时的挣扎恍惚面前都是无效的。你都懒得理他们。
任何的逞能都会给你一个下马威,即可见效。
一个无解的误解。
去年的北马,“号码牌为“A3555”的选手在跑步过程中突然伸手摸了路边加油女郎一把,得手后还笑了。”被摸当事人还事后发帖,引得全国大批网友讨伐这位咸猪手。这位选手事后解释当时只是想击掌,结果手没对上滑到了肚子上。
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摄像拍下记录了关键过程。仔细看那个视频,我一眼就看出那是一个误会。当然有人认为他是咸猪手我也无法反驳。很多东西没法去证明,就像你写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没法子证明这就是你写的。他的成绩很好,属于精英级。速度那么快的跑步中一般不会花心思去安排你的“流氓”行为,何况要事先选定好一个下手“目标”。他这个行为其实在跑步中很容易发生。想击掌互动结果拍到了对方鼻子。拍到了耳朵。拍到了脖子。拍到了胸。
这可能是没跑过马拉松的人未想到的误解可能情况。因为沙雕网友群起而攻之,他受到了惩罚。
已经时隔多个月,我想替他鸣一声——拥抱击掌亲吻这种活国人在公众场合一向没经验并表现极其生硬,麻烦以后加油女郎们多练习击掌。Give Me Five!
处境
“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失去了双腿,给自己装上弹力假肢,继续风驰电掣。”
我愿把在马拉松中的感觉挣扎比喻成一个人在感情(不限于婚姻)中的处境。大致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
兴奋-引爆-激情-好奇-适度有力
此阶段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对未来的发展和结局无法看清,谁知道呢?走一步看一步,不可步子过大——容易扯着蛋。 -
敏感-矛盾-回避-裂痕-抗拒
此阶段心理防线开始受到攻击,自信心指数折损。和他人做比较是重点任务之一。 -
无助-挣扎-放弃-重拾-再放弃
此阶段重新开始审视自己,不断调整策略,虽然看起来像无力的挣扎——平时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多少立竿见影。 -
怀疑-希望-倾尽-结束
此阶段由控制力主导并决定胜负,大势已定,结局指时可待。
婚姻不是有七年之痒吗?这里有撞墙。你以为翻过去就好了,可山的后面还是山。那再翻一次。感情就像是在跑马拉松,去练就一种英雄主义。
有人问跑马拉松是一项用来练习保持自律的事情吗?
是。至少比写文章日更要容易得多。同时把这两者发挥到极致的就属村上春树了。去年近70岁的他接受采访形容自己“有固定生活习惯:像农夫一样,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写上几个小时,每天都写差不多的字数,不多也不少”。它还能杜绝你找借口。是不是觉得黑人特能跑?他们有着天生的基因没错,但以国人这种成绩还远远轮不到用基因去解释,你连日本人都解释不了(日本人的马拉松水平很高)。像跑进精英级?增加跑量。增加跑量。增加跑量。
我还十分清楚的记得我得到人生中第一块运动奖牌时是什么感觉。但只对这一次有印象,后面就习以为常了。它会给予你一个很棒的开始,但没有结束。跑马拉松没有终点,也没有经济萧条、退休这一说。
唯一的目标就是:积硅步,跑千里。
除了生孩子,你可以在任何的时候开始跑,只要你那一刻决定要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