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
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
每到春天,我会想到一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就和你分享一首杜甫的《曲江》。杜甫是我最喜欢的四个半唐代诗人之一。除了杜甫,我还喜爱李商隐、杜牧和刘禹锡的诗,此外李贺算是半个。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李白,李白名气很大,但是诗本身算不上工整。
杜甫是诗书世家出身,虽然自己一生颇为潦倒,但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诗写得很大气。过去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中国语文课本中总是选择那些描绘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读起来像批判文,那其实只是杜甫诗的一小部分。其实,杜甫大多数诗是既写景又抒情,寄情于景,极为优美。他描写暮春的《曲江》便是我最喜爱的唐诗中的一首。全诗如下: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
杜甫从骨子里讲是一个略带忧郁色彩的小资,而不是读了《三吏》《三别》后大家所以为的“愤青”。如果用两位民国时的文豪做对比,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如果用南北朝大批评家钟嵘的话讲,杜甫的诗是“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读他的诗,让我想到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京都听着古曲《樱花,樱花》赏樱的情景,或者六朝时文士们在会稽山饮酒对歌的画面。顺便说一句,杜甫的诗对日本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自吴军《第178封信丨暮春时节话杜甫》
三个戒烟套路
读者 茹29940391:
很多人在套路的圈养下有了习惯,就像抽烟,烟不是最要紧的,抽的姿势才是心里最需要的吧。无意识下的行为习惯。有没有套路能帮助戒烟,戒游戏啥的?
万维钢:
我至少听说过三个戒烟套路。
第一是改变习惯的最好时机是改变环境。你可以从一次外出度假开始正式戒烟。周围环境、甚至作息时间都变了,那老习惯也容易跟着变。
第二是社会压力。如果你身边有人戒烟成功,你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可以约几个人一起戒烟。
第三是金钱惩罚。这个方法比较狠,但是有人做实验证明有效。你在一个账户存入一笔钱,这笔钱交给外人管理。六个月之后,如果你的身体里查出尼古丁,这笔钱就没收了。据说有效率高达40%。
……
技巧,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东西
读者 sherry:
“时代太快,等你慢慢理解了解世界,世界早变了。套路能用先用,先别管理论。”不过想问万老师,各门各派武功,如果没有背后理论(价值观)支持,看到别门招式厉害,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在说,学到最后,自己是谁会不会都忘了呢?还有,真理对这个真实世界可能没用,就像哲学一样,但没有探究真理的必要性存在吗?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有伟大的思想出现呢?如果探究科学的真理无用,真正追思想突破的学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会沮丧的,万老师作为曾经的学者,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万维钢:
这就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了。这个思想认为一切知识都只是主观的模型,所谓“理解”,也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一切模型都是有限的真理,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但这不用沮丧。“真不真”,意义不大;但是“美不美”意义很大。牛顿力学是一个区域性的模型,但是你可以欣赏它的简洁之美。量子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这些都是特别美的理论。
想起蒲寅在《【美】怎样扫美盲》引用美学家张世英的一段话:“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我有个朋友,哲学造诣很深。他经常跟我说,最后剩下来宝贵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你的理论“对”,你发现了“真理”,而是你使用的技巧漂亮。技巧,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东西。
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在死前那一刻达到什么状态,什么“彼岸”,人生不是游戏通关。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生之中的这些各种各样的体验。
——摘自万维钢《答读者问 | 人生不是游戏通关》
本书关于复活节岛等太平洋海岛经济、环境的崩溃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海岛由于资源有限,环境破坏特别容易引发经济全面崩溃的局面,以至岛上人类几近灭绝。地球比海岛大得多,资源也丰富得多,但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不也是一个海岛么?所以环境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关于作者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因其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而蜚声国际,他凭该书荣膺1998年的普利策图书奖。戴蒙德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并且在鸟类和语言学研究上取得过重大成果,曾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过200多篇论文,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等诸多学术大奖,身兼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双院士。
关于本书
《崩溃》是戴蒙德“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重点关注古代人类的“社会崩溃”。本书试图在研究大量古代人类社会样本的基础上,总结出“崩溃模式”,并总结出背后的环境因素。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读者特别关注。
核心内容
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时,往往会走向崩溃。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崩溃了?有些却成功存活下来?戴蒙德历史三部曲之三:《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处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发掘社会崩溃背后的环境原因,试图帮助当今的人类社会找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崩溃悲剧的重演。
阅读笔记: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一、脆弱的地球村
地球上到底还有没有尚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纯自然风光?说真的,早就没有了。地球上的空气、水、农作物和工业产品每时每刻都在流动,谁也无法置身事外。那些看似纯洁美丽的旅游胜地,其实是看似臃肿肮脏的大都市身上的寄生虫。这些地区高度依赖旅游等第三产业,无需承担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不过这种模式并不具有推广意义。
二、梦断天涯——太平洋海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上遍布着奇幻的巨大石像,像是外星人的杰作。原来,当岛民的祖先乘坐独木舟航行到复活节岛时,岛上森林密布,特别是生长着地球上最高大的一种棕榈树,周边海域鱼类众多,还有无数的鸟类,但岛民砍光树木捕光鸟类,岛上生态系统崩溃,岛民的经济和社会随之崩溃,最终沦为原始人。考古发现,这类情况在海岛社会中其实经常发生,因为岛上自然资源有限,而且不易再生。
三、古文明失踪案——玛雅的衰亡
考古发现,古玛雅人建造金字塔时,当地人烟稠密,农业发达。但是因为中美洲遍布喀斯特地形,淡水难以长久储存,气候潮湿,也不利于储存玛雅人的主要粮食玉米,所以玛雅文明非常脆弱,依赖于自然条件。当旱灾使玛雅文明崩溃,幸存的少量玛雅人放弃了农业文明,退回渔猎采集社会,放任雨林吞噬古代城市的遗址。亚洲的吴哥窟、婆罗浮屠也是类似的情况,都是因为过度开发自然环境,引起严重的旱灾和土地沙漠化,最终沦为废墟。
四、三岛记——维京人在冰岛、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的不同命运
中世纪早期,维京人横扫欧洲,还横渡大西洋,相继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和纽芬兰,当时这个地区都密布森林,维京人毁坏了格陵兰的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农牧业无法发展,维京社会在格陵兰无法立足,终于被原住民爱斯基摩人赶走,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纽芬兰,这些失败大大震动了冰岛的维京人,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保护森林,发展渔业,终于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成为现代的发达国家。
五、最长寿的玩家——中国与日本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在高强度地开发自己所在的自然环境。有时,这种开发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黄河河道的淤积和改道,以及华北的大面积沙漠化。19世纪以后,中国的自然环境几乎一直在恶化,直到中国政府改变了旧观念,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许多遗留的环境问题都正在得到解决。
日本的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优于中国,然而,日本的环境原本也并非如此。战国时代,日本各军阀纷纷大规模毁林开荒,将本州、四国、九州岛的森林砍伐殆尽。环境崩溃引发经济危机,催生了“倭寇”。当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已经无法找到足够的木材来建造宫殿和大型战舰,导致日本海军被中国和朝鲜的海军打得惨败。德川幕府鉴于历史教训,严格封山育林。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日本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见到的日本森林,特别是遍布日本的樱花树,大部分都是德川幕府组织人工种植的。不过代价是,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长时间发展停顿。二战以后,日本发现了另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组建大规模跨国企业,到别国设厂。换言之:对外转移环境问题。
六、大企业的环境友好型经营之道
作者发现,有些跨国能源企业的所在地居然能够成为所在国生态环境最好、野生动植物最多的地区,因为企业意识到,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公司和当地政府、民众的关系,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吸引人才。一些煤矿也投入巨资来修复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但很多矿产公司由于利润微薄或管理层的短视,想方设法逃避环保监管,成为排污大户。这些事例说明,企业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该行业注定要污染环境,而在于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识和财务状况。企业管理者应当考虑,要建立社会口碑良好的百年老店,还是赶紧赚上一笔就溜之大吉?
七、全球化——人类社会全面崩溃的前奏?
作者明确指出,不能把一切环境问题都归罪于科技进步,因为石器时代就发生过环境问题;同样,科技进步也解决不了环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政界的重视与否。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政府真正重视环境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对于中国近年的进步,他表达了最大的喜悦之情。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各国政府加强教育和国际协商,人类有可能避免古代社会崩溃的悲剧。
八、总结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科技进步只能提高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同时又增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同时,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恢复能力也不同。所以,无论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还是如今的电信时代,都经常发生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枯竭,人类社会也随之崩溃的悲剧,在海岛上尤为多见。如今,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必须教育自己的国民加强环保意识,通过国际协商,人类有可能避免古代社会崩溃的悲剧。
每天真的要喝足8杯水?
最近,英国的科学杂志《新科学家》有一期的封面文章就是关于“如何正确喝水”,这里的“喝水”还包括喝牛奶、咖啡、茶等饮料。这篇文章讲到的一些知识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比如说,一天真的要喝足8杯水吗?喝茶比喝咖啡更健康吗?“得到”App订阅专栏《马徐骏说杂志》为我们解读了这篇文章,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呢?都说要“每天喝8杯水”,这其实并不太准确。这个说法最早来自1974年出版的一本书,但人家当年提的是“每天喝6到8杯水”,而且这里的水不单指纯净水,像咖啡、牛奶甚至是啤酒,加在一起有6到8杯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这个说法至今还没什么科学依据。
关于到底应该喝多少水,美国科学工程与医学健康研究院的建议是:对绝大数健康的人来说,渴了再喝水,就已经能满足每日身体所需了。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可以“渴了再喝”,但对于7到9岁的儿童,喝水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缺水,这会导致反应度、专注度以及记忆力的下降,所以孩子才是需要多喝水的人群,如果你家有孩子,要记得让他们喝比大人更多的水。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为什么要远离碳酸饮料?碳酸饮料确实对身体不好,但原因并不是所谓的会导致骨质疏松,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其实,不能喝碳酸饮料的真正原因是糖。糖会让人发胖,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提高25%。
第三个问题是,鲜榨果汁应该多喝吗?果汁虽然含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需要的元素,但其实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原因有两点:第一,果汁中含有的纤维素其实非常低,比如一杯橙汁所含纤维其实大约只剩一个橙子的不到四分之一了;第二个原因还是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糖分摄入量是25克,但一杯250毫升的橙汁含糖量就有24克,也就是说,一天只要喝一杯橙汁,那么你今天的健康糖分摄取额度就算是用完了。
第四个问题是,牛奶和豆浆真的那么健康吗?最近一项研究证明,喝牛奶确实可以帮助那些生长迟缓、身材矮小的孩子在身高上加强发育,但也没法让他们超过其他不喝牛奶的孩子的正常身高,仅仅是帮他们追上其他人了而已。牛奶对成年人有没有帮助,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牛奶绝不是喝得越多越好,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坚持20年每天喝3杯牛奶的人,他们的死亡率比每天1杯牛奶的人更高。不过发酵的奶制品是有益的,比如酸奶、奶酪,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让人更不容易骨折。至于豆浆,也不是十全十美,没有实验确切证明豆浆的好处,反而有些实验表明,喝豆浆会提高得乳腺癌的风险。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咖啡和茶的,其实咖啡没那么“坏”,茶也没那么健康。先说咖啡,咖啡常被批评说容易让人上瘾,但实际上对咖啡因成瘾是很容易戒掉的,只要每天减少一点量,4个星期就会有明显效果。而且咖啡富含一种叫做绿原酸的元素,它可以减缓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得糖尿病的风险。
而我们一般认为比较健康的茶,虽然确实对人体有好处,但好处没那么大。比如红茶里面的茶单宁有助于减肥,但研究表明,喝茶对体重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跟人体健康也没什么关系。而且,喝茶适量就好,千万别多喝,文章介绍说,有一个女人连续17年每天大量喝茶,结果不到50岁满口牙就全都掉了。
我们总结一下:每天八杯水的说法并不太科学,孩子要多喝水,成年人渴了再喝就够了;碳酸饮料和果汁都应该少喝,主要原因是里面有糖;牛奶、豆浆对成年人都不一定有好处,喝太多反而有害;咖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茶对健康的帮助也不是特别的大。总之,喝什么都要注意适量,评判一种饮品时,最需要关注糖这个成分。以上就是关于几种常见饮品的研究解读,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新科学家》3月11日刊,“得到”App订阅专栏《马徐骏说杂志》3月20日
阅读笔记: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 阅读笔记:杜甫更像徐志摩,而不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