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黑匣子”过时了吗(航大青年)
马航事件发展到今,愈加扑朔迷离。然而无论多少猜测,不找到黑匣子恐怕依然无法接近事件真相。
黑匣子这个词,对于航空有些了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如果再知道点冷知识,还会知道它不是黑色的,而是鲜亮的橘红色。之所以叫黑匣子,据说是因为早期这种设备是放在黑色盒子里。现在的人说此名字,还有一个原因是用上它的时候,总是带有些黑色色彩。
黑匣子的学名叫航空飞行记录器,里面包括一个记录飞机自运行开始所有飞行参数的数据记录器(FDR)和一个记录驾驶舱声音的舱音记录仪(CVR)。正因它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其能承受空难所造成的强大冲击力、高温、以及环境腐蚀等。可以说它是飞机上安装的“最坚强”的设备,这个设备一般安装于飞机机尾—失事中冲撞最小的位置。
黑匣子对空难调查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空难的特点是发生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常常无人生还,在调查时缺乏直接证人。而很多空难发生得十分突然,地面管制员无法及时与机组沟通。在早期没有配备黑匣子前,寻找空难线索对于调查人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972年发生的英国欧洲航空548号航班空难,这架三叉戟大型客机起飞不久后就坠毁在地面。当时英国民航客机虽装备了飞行数据记录器却还没有要求安装舱音记录仪,所以调查人员只能从飞行数据记录器以及残骸获取线索。但由于没有舱音记录,他们不能更清晰地了解到驾驶舱当时所发生的事情。而如今的民航客机都配备有舱音记录器。
黑匣子除了记录驾驶舱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语言在反馈实际情况上不如视觉直接,建议在驾驶舱安装摄像头拍摄飞行员对关键设备的操作。总之,空难调查设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近日马航客机失联十几天让调查人员一筹莫展,不少公众提出了一个疑问:黑匣子这种传统的空难调查方式是否过时?是否应该安装一种设备实时传输飞机各种关键数据到云端,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其实这个疑问在几年前法航447大西洋失踪事件时就有人提出来过。虽然调查的关键是历时2年时间打捞出黑匣子,但在出事前法航客机的ACARS系统(一种空地联系设备)就曾经传回了飞机一些故障代码,这为早期调查奠定了方向。人们设想如果当时能实时传输所有飞行状态参数,也许不会花费一周时间找到残骸,也不会耗费大量财力打捞黑匣子才弄清楚事故经过。
对于此疑问,航空专业领域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实时传输的技术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每日飞行在空中的航班有5万-7万架次。哪怕有一半的飞机在实时传输数据,需要的带宽量也是巨大的,我们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处理这些数据。
即使航空公司把这种传输设备限定在越洋航班上,也会对机队的管理效率造成影响。因为一架飞机通常既执行越洋航班,也执行在大陆内的飞行任务。由于技术成本或是可能产生的通讯费用很高,再和这类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比较一下的话(IATA数据表明过去35年发生的空难未能恢复黑匣子数据的只有11起),可能这种在技术上可行的做法暂时是无法采用的。
但类似的技术进步也已经出现,据报道,不少航空公司已经开始使用更高科技的自动飞行信息汇报的系统。每5到10分钟向卫星传输飞行信息,如气压、发动机参数、襟翼位置、飞行高度等,并对发生的任何不正常数据进行即刻传输。而目前使用的ACARS系统对飞行数据的传输能力相比则低得多。
事实上在法航和马航事件后,也有航空设备企业宣称,他们有能力制造可以实时传输且费用不高的新型黑匣子。在一台iPhone或安卓手机丢失都能有办法寻回的今天,防止大型客机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技术,或许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