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沉迷的朋友圈,根本不会帮你增加朋友《深度工作》书评
社交媒体早已深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刷朋友圈也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总有种感觉,社交媒体帮助自己增加了人脉,扩大了交际圈。
你所沉迷的朋友圈,根本不会帮你增加朋友《深度工作》书评我曾经一度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直到有一天我读完《深度工作》,开始认真回顾我的交际圈,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我2012年注册微信,当时了解微信的人还不多,我的朋友圈里寥寥几人,也没人发朋友圈。2013年我开始关注朋友圈。自此开启了每日进朋友圈扫荡的习惯。
直到今年七月份,我朋友圈的信息无一遗漏的被我翻阅。之后因为报了个培训,碎片时间都需要用来看文章,后关闭了朋友圈入口。两个月后,我发现不看朋友圈也没有什么影响。而我的交际圈也并未因有朋友圈获得实质性的增加。真正联系较多的人并不是我靠朋友圈关注或点赞得到的。
《深度工作》中提到,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别人的生活状态,知道他们去旅游,生小孩,结婚等等对方愿意公布的消息,同时社交媒体的状态是:“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于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所谓碎片化时间来维护我们的朋友圈,家人聊天时忙着点赞,朋友相聚时忙着评论,出门旅行时忙着发帖。工作时间看完各种工作群消息后,也会顺手点进朋友圈扫一眼。
本书中,作者针对人们沉迷于社交媒体的现象,再提20/80定律,作者讲到:“那就是所有的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你相同的时间和注意力。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同于挪用了本可用在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投资于高影响力活动的时间将带来更多实质的回报,将越多的时间投入到低影响力活动,得到的整体益处就会越少。”
我们投入太多时间在浅层次的事情上,势必会影响我们放在真正需要的时间。如同工作一样,因此作者提出,工作分为肤浅工作和深度工作两种。
再以我个人为例,每天很大一部分工作为查看工作邮件,查看工作及时通讯工具,走各种审批流程,找领导签字,完成单位下发的其他科室要求的学习,填写资料等等。
《深度工作》将它们定义为肤浅工作,即你不需要专注的注意力,也不需要深入学习就能很快上手的工作,但它对于你的职业成长和本职工作并没有更多的提升。
我在了解到这个事实后,开始将这些工作安排到本职工作内容的之前或之后,尽量不打扰我的本职工作。
我所说的本职工作,可以放到作者提到的深度工作的范畴。深度工作,不仅是工作内容中那20%最重要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专注工作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集中、高效的工作。
我尝试每天挪出一整块儿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但是发现了太多的干扰因素:
内部通讯工具时不时的闪烁,右下角的浮窗不停地弹起,手机的信息声也不时的响起,它们都在提醒我去阅读,去回复。
电话铃声也会不时响起要沟通工作,我要思考,我要找对方需要的信息。
呆在开放式工位的办公室里,耳边声响此起彼伏,注意力不断被带走。这个被誉为节约成本、方便沟通的开放办公设计,我很吐槽它对于专注工作的侵蚀。
我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工作环境,尽可能的将及时通讯工具关闭,或者调成静音。只留下电话。等到深度工作结束间隙,再打开,统一回复。工位是没得选的,只能提醒自己不断的专注自己的工作内容。
在我开始逐步应用《深度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后,我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尴尬的局面,我在从事大量的肤浅工作,被替代性高,职业成长性低。
过去我一直拿自己不擅长人际关系维护为借口,不敢于努力提升自己,努力争取权益。现在终于发现了这个令自己震惊的事实。
感谢《深度工作》的作者,敲醒了我,让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寻求自己真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方向。
毕竟,比起忙忙碌碌的被迫性开展工作,主动发现,主动思考,才能提炼自己的真实状态,才能逐步发现自己的内心,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感谢《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