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读历史的年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简介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18人  萌斯基
历史的转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读历史的年岁

以前对历史并不那么感冒。一来,世界上新鲜事物看花眼,为什么还要看历史?二来,学校里的历史教材对培养历史兴趣的帮助真的不太大。三来,不是说好了向前看,不要沉湎过去吗?

随着年岁的增加,经验的增长,我越发体会到如下事实,似乎可以分别回应当初的疑问。

首先,每一个关心自己命运的人,都应当非常认真地回顾历史。我们的命运,都写在了历史的日记里。如果我们在某个时刻强烈地感受到“宿命般的力量”,那一瞬间看似个人的经验,很可能老早以前就被历史设计好了。

第二,在学校里学到的历史,并不是完整的历史。 教材的“庙太小”,而历史的“佛太大”。可以理解,教材能装进来的东西就那么多。但真正的问题出在教材给予我们的,不过是一个线性的故事。线性造成单一,单一造成乏味,正如这一行文字的叙说方式一样。更多元的视角,更琐碎但却对当下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细节,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求。该过程必定漫长而痛苦,但收获将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第三,留恋与否在个人,我们可以选择不留恋那些极有可能被我们自己扭曲的记忆。 反省与怀旧仅仅是形似而已,向后看并不必然意味着沉湎。不能因为害怕在旧日时光中往流连忘返而错过历史的宝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了解历史的主动权拱手相让。再者,我们与生俱来就会操纵记忆,每个心心向往的过去,可能都是我们曾经深恶痛觉的当下。请别被自己的记忆骗了。

1978年

之前一篇重温的旧文一上来就提到两个极其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在笔记中我也说了,既然决定要刨根问底,索性把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们的阅读将集中在这两个会议的相关材料上。

顺带插一句,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承接前文提到的问题,直接就关于农村、城市以及城乡关系几个问题展开学习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前一篇文章中。

如果我们不找到一系列问题的大背景,随着对具体的问题讨论的深入,我们势必又将回到更早的、更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会议和材料上去。

原本我也没想蹭“四十年”的热度,但目标却逼迫我不能偷懒。好在回看四十年,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跨度刚刚好。

此外,重温这些重要会议与相关材料一个比较隐蔽的好处是可以学习公文写作。设想我们如果有幸参与起草如此重要的文件,该当如何下笔?除了要跟党走,不妨顺便跟党学习写作。阅读材料时,诸君可仔细体会文章的谋篇布局,行文走笔。

十一届三中三全会简介

读公报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下官方对全会的简介,以了解全会的框架大概。该简介的出处为“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萌斯基在直接引用简介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并做了概括、补充与评述。

(该次会议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另外补充一点信息,该次会议的主持人是华国锋同志。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强调一下,真正的关键字是“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其目标。这次会议之所以在中国当代世上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它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将发生战略性调整

这个调整真不得了,贯穿四十年并且在可见未来仍将持续。一旦我们对比、考察与回想“战略调整”给当代中国造成的显著变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战略”虽然抽象,却如此重要。

进一步的,既然国家要思考战略问题,组织机构要思考战略问题,那么个人也需要思考战略问题。

容我问一句,你的个人战略是什么?

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经济建设谈了两件事,一件事关国民经济比例,另一件事关经济管理体制。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此三段的排比结构,凸出了会议重点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

首先,思想路线涉及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以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者大家想必早已烂熟于心,不展开。而前者,相信大家也能很容易回想起教材中把“两个凡是”与华国锋同志联系在一起的表述。

但华国锋同志自己如何解释“两个凡是”的提法呢?教材受篇幅限制,无法对这样的细枝末节深追下去情有可原。事实上,华国锋同志后来对“两个凡是”做过一个说明,详情请参考于光远的文章《1978年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诸君应该会有些新的认识。

第二,重新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全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醒大家注意,所否定的提法出自中共十一大,其召开的时间为1977年8月12日至18日,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过一年的时间而已。

请诸位仔细揣摩何为“转折”。

第三,组织路线再确立的指向很明显,无需多说。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其他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

衷心希望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冤假错案”。

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农村改革本应放到经济建设内容中去谈,简介中专门把相关内容单拿出来,足见农村改革的紧迫程度。事实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农业问题被放在三项主议程的首位。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具体讨论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两项文件。(这两份文件的坑我到底要不要填呢?)

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不多说,任重而道远。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极其重要的结论。如果我负责命题政治历史卷子,一定会考察这项内容。

全会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邓颖超(女)、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预备会议予以通过)。

人事变动,不解释。

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选举产生了中纪委书记、常务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

有关该机构设置以及更具体的内容,感兴趣的童鞋可自行百度学习之。以下摘录自百度百科: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检查监督机关,担负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行书记负责制。

199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1993年起,地方各级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委合署办公。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写在后面

研究型的文章真难写。现学现卖倒不是难事,难在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再探。

按照原本的设想,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阅读笔记和公报原文组成。但仅仅分析全会简介,就引出了更繁琐、更细致的工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尚且没有胆大到对简介中每一点都完整地铺开,如果逐一拆解,工作量将不可想象。

不过,工作量大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慢下来。我们之所以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正是由于心浮气躁,耐不住性子。既然决定要做这样的长线工作,就务必要允许自己慢下来,哪怕“慢功夫”异常难练。

前路很长,如果都用跑的,不可能抵达终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