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拥有童心,才能拥有快乐
好不容易休周末,带娃的闺蜜原计划在家好好带娃,去看电影,逛公园,好好扮演妈妈的角色。
计划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早早做好了饭菜,娃左推右拒就是不好好吃,闺蜜忍了;吃完饭闺蜜在化妆,娃非要拉着她玩玩具,眼看画好的妆被拉扯花了,闺蜜又忍了;玩拼图游戏,看娃笨手笨脚的,闺蜜恨不得亲自上阵,忍不住指点:“放这儿,放那儿。。。”娃不高兴了,拼图哗啦啦洒了一地,这回闺蜜忍不了了,劈头盖脸一顿说,娃赌气不说话,闺蜜感慨:“带个娃,怎么那么累呢?”
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网上流传给娃辅导作业气到住院,也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是孩子折磨人,还是家长不耐烦?孩子是家长教出来的,归根结底,还得反思自个儿的问题。家长容易累,脾气暴躁,不耐烦,是因为心累,是失去童心的表现。
何谓童心?即赤子之心,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都愿意尝试。
小孩子兴致来了,专注力极强,玩多久都不会累,兴致勃勃。大人们呢?因为各种压力堆在心头,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更别说去发掘去探索了。成家的人很少还有童心的了,可以说随着压力增长,童心的丧失是一种必然,相应的,纯粹快乐的丧失,也成为必然。
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感谢上苍给我们做父母的机会,我们养孩子,带孩子,琢磨孩子的心思,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个过程中,我们能重新找回童心,找回快乐。
家长们与孩子相处中,需要注意几点,需要扭转思路,调整心态。否则非但无法找回童心,还会被气到内伤。
一、观察代替控制
每件事都控制孩子就好比用手来抓水,抓的越紧,流的越快。
有位宝妈很着急,孩子不爱吃饭,拿着碗跟孩子后面跑,半天下来,也没吃上几口。我问她,你都做什么饭?宝妈如数家珍,五色蔬菜土豆泥,蒸鸡蛋糕,菠菜鸡茸羹。。。
孩子爱吃吗?我又问,宝妈说,不爱吃也得吃啊!这才营养均衡嘛!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孩子不爱吃饭,就是因为我们老做我们认为好吃的饭,而不是孩子爱吃的饭,任你营养全面达标,孩子一口不吃。
控制像堤坝,洪水越涨,修的越高,恶性循环,越容易崩溃。不如多观察,少呵斥,慢慢发现,原来孩子喜欢这个,原来孩子是这样想的。我们观察的越多,越会发现孩子做事情的“原则”,越能与孩子和谐的处关系。
摸透了,就轻松不累。还会因孩子的童心而感动,快乐和幸福,何乐不为呢?
二、放下“面子”
大人们无法想象自己忘情玩老鹰捉小鸡的画面——倒也不全是觉得不好玩,更多还是认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不符。陪孩子玩,好多大人也会想,“多丢人啊!被熟人看到就更糟了。”
诚然,活得和老顽童一样无拘束任自在的人不多,这需要承受巨大的世俗压力。但生活枯燥,大多数人还是有渴望做老顽童的一面的。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想,正好有孩子做掩护,我们大可以借和孩子一起,放肆的玩玩幼稚的游戏,不但享受了家庭之乐,也享受童趣。
网上刘强东晒娃,自己和娃一起爬着赛跑,人们纷纷点赞,铁腕强人也是顾家好男人!看到了吧!一家人的和谐友爱尽情欢乐是最令人羡慕的了,更不会说被人嘲笑了。
三、全情投入
心理学上有个“心流”理论,心流,即指一种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处在心流状态时,人们会体会到一种高度充实和兴奋的状态。
孩子无疑是心流体验专家,孩子的玩耍是全情投入的,那种快乐相当纯粹。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玩,开心的玩闹,忘我的玩耍:玩泥巴不要想弄脏衣服怎么办,运动不再想孩子渴了累了怎么办。做好安全工作,就全情投入。
当你全情投入了,你和孩子就同频了,你会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你甚至也会觉得这样做很好玩——你们一起创造,一起搞怪,一起认识世界。孩子收获了最优质的陪伴,我们也找回来了难得的童心和纯粹的快乐。
做父母,既是养育,也是学习。放下身段,弯下腰,和孩子一般高的视角,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创造。
这是优质而双赢的教育——孩子收获了爱,我们收获了童心。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愿普天下的家长和孩子都能童心不老,快乐到家。
PS:图片来源于:unsplash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