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子教育

孩子长期与家长分离弊端多,父母安抚他们内心,加强亲子沟通交流

2020-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布丁妈妈私享会

晚上遛娃的时候走到了小广场,傍晚下过了一场雨,雨后空气很清新,凉风习习的,小广场上很多妈妈爸爸都带着孩子出来纳凉,有孩子玩滑板车的、有的玩小自行车、还有的推着婴儿车,里面的小婴儿非常惬意的东张西望、咿咿呀呀的跟看着他的人说话。

这么美好的傍晚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突然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训斥声:“你怎么就不敢跟他要回来呢?你怎么这么没有用,什么都干不好,连自己的玩具都看不住,你个笨蛋”。

大家的注意力被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年人所吸引过去了,他正在训斥一个5、6岁的男孩子,那个男孩小脸涨得通红,被老人说急了扭头就走,周围邻居纷纷议论说:“这个老周也是,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好好说话吗?”

有知情人低声说:“这个孩子是老周闺女的孩子,闺女离婚了,孩子自己没能力带送回娘家,这孩子可遭了罪了,有孩子了就要尽量自己带,这个孩子长期在姥姥家,也就是管个吃饭”。这个孩子听着就挺让人同情的,的确,长期被迫跟父母分离的孩子往往存在:

第一、不懂得如何跟别人交流

很多父母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过大,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辈身边帮忙照料,自己只是在周六日的时候去探望孩子。

孩子长期在老人身边生活,往往是走向极端:被老人惯的非常飞扬跋扈,自我为中心,在家里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要围绕着他转,而一出门就怂了,不知道怎么跟同龄人打交道,就是所谓的“耗子抗枪窝里横”。

第二、 胆小

长期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是非常的胆小的,因为对孩子来说,非常不习惯脱离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对外界虽然好奇,但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孩子把自己封闭的严严实实的,不敢跟外界接触、不敢挑战陌生人的相处模式。

这背后的心理是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长期不能跟父母有有效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处在一种觉得父母就是陌生人的意识中无法自然亲近。而对于更加不确定、不熟悉的陌生人的时候,本能的就逃避面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人强迫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孩子一定是躲在大人的后面偷偷观望的原因。

第三、内向

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就是3~6岁,这个期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有效的肯定,他就会出自本能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乐于跟外界交往、不乐于表示自己的想法。

而这种情况往往得不到关心,反而监护人觉得孩子安静些好、省心、省事,没事就自己去玩去了。很少有人主动跟孩子沟通交流,平常没事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但如果孩子因为长期的性格过于内向,往往就会形成自闭、抑郁等病态人格。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尽量要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非要等孩子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后才后悔不已。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

已经发现了孩子的性格走向不正常的迹象,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内向、不爱跟别人交流的情况呢?

第一、家长要多跟孩子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每天都要有,即便是不能在孩子身边,也要保持每天跟孩子说几句话或者是视频一下。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不关心他。

在周六日有时间的时候尽量多陪陪孩子,带孩子出去玩、教孩子怎么跟同龄人打交道。孩子的天性中都是充满了对父母的依赖的,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后,孩子就会乐于表现出自己快乐。

第二、带孩子进行运动

这个一方面是促进孩子的活动范围,不要总是局限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多开阔一下孩子的眼界。在帮助孩子增强体质的同时让孩子结交到更多的同龄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获得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就会增强信心,心情也会非常开朗。

多带孩子去公园、森林等等,让孩子从大自然中体验自然的神奇,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转移孩子情绪的起伏。

第三、让孩子参与表达型的训练班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都有专门的表演课程,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和自卑,经过训练的孩子能够勇敢的走向演讲台、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

这个专业化的训练过程能让孩子慢慢变得开朗、大方、自信。经过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以后,孩子从中能够获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快乐,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感觉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训练后的孩子往往就会乐于表达、表现自己了。

总之,一个孩子的潜在能力是需要家长耐心的发掘的,家长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每个行为,及早发现孩子行为中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隐患,提前防范不要发展到了病态的地步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到了需要医生介入的地步就非常的麻烦了。

因为孩子的成长规律所决定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心理上存在严重的心理阴影的话,那么终其一生孩子都需要进行艰难的修复,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还算是幸运,但很多人往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对他人生的幸福造成很大干扰。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