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茶故事简 • 茶

把自己沉淀成一盏茶.

2016-06-14  本文已影响77人  马小马小马小马

看到一则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历经无数商战感到身心疲惫的企业家到禅寺参拜。企业家问须发皆白的高僧,如何才能让自己和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面目慈祥、鹤发童颜的高僧没有直接回答企业家的问题,而是指了指正在淘米准备做饭的小和尚旁边的米桶,问道,一碗米有多大价值?

企业家茫然地回答,将米做成米饭,顶多有几元钱的价值。高僧摇了摇头,说道:“将一碗米加水,蒸一蒸,做成米饭,是只有几元钱的价值。但如果稍微动动脑筋,将米泡一泡,分成几小堆,用粽叶包成粽子,那可能就是十几元的价值了。”.

或者说将米和茶相结合,做成养生人士追捧的茶香米饭。这么这碗米的价值又翻了倍,映射现实,看看你的合作伙伴是谁,你们身上有没有彼此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与谁为友很重要,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根据你们的契合度对来说,对你的影响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把故事延伸一下:如果再把这碗米适当发酵、加温,并且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那么,它就不是几十元的价值了。一碗米的价值实际上是因人而异。区别就在于倾注时间的长短,越接近事物的本来形态,价值就越低,相反,改变越大,价值就越高。这就是米饭和美酒的差别,因为酒离米的形态最远,酿造时间最长。然而酿造的过程本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失败的可能性甚至要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最初都是一碗米,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有的人自始至终没有脱离米的形态,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事无成。而有的人似茶,用苦难来发酵,用执著来升温,不同凡俗,卓尔不群,一直在完善着自己,不断寻求自己升值的机遇。

茶禅一味, 生活如修禅,定力不坚,心随神移的凡夫俗子,被花红柳绿,攘攘尘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为米饭,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无旁骛,物我两忘,不断沉淀自己,给自己寻找方向,合理给自己定位。

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

一盏茶里悟人生,人一生各个阶段都在和茶发生着微妙的联系。

年少时不识茶滋味,青年时把忧伤与梦想浸泡在酒色里,在残酒与红颜中消解着生命的意义。孔子说“少年血气未定,诫之在色”可谓一言击中要害,在这样饱满激情与欲望的年代,又怎能识得茶的滋味。

人到中年了,不在迷惑,生命的急流驶入了平坦的河谷,境界开阔了,不再去追问前程往事,不在去计较人生的荣辱。孔子又说,中年人戒之在斗。于是人生的茶杯里又多了一份宽容与镇定,多了一份悠闲与空阔。红茶汤色红亮,可与红颜知己饮;黑茶褐红深沉,可在孤独时饮;青茶汤色幽亮,可与知音者饮;白茶汤轻叶白,可与长者饮;黄茶色金汤黄,可与有志者饮;绿茶叶绿汤清,可与有缘者饮。在浅斟慢饮中,可以知人知事知天地,懂情懂义懂人生,可以在生命的航线中,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桃李春风一杯茶,江湖夜雨十年灯。”等老了的时候,耳也顺了,眼也淡了,人生的境界也更加的宽广平和了,如那一望无际的万亩茶海,可以包容山川大地,可以包容江湖丘陵,圣人体悟的“老年戒之在得”的境界,我们也就拥有了。于是,我们饮茶,便不再有清规戒律,便不再看人眼色,可以慢吞细饮,可以大口吞吃,可仰勃一饮而尽,可躬身轻吸慢品,有了这样的心境和态度,我们就懂得了茶,识得了茶的滋味。

把自己沉淀成一盏茶,苦中有甜,细细品味,方觉隽永深邃;

把自己沉淀成一盏茶,源于自然,历经数道流程,铸就其品质;

把自己沉淀成一盏茶,洗尽铅华,芳香四溢,归于平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沉淀成一盏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