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杂话
中国的节日太多。每逢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被铺天盖地的祝福闹昏了头。在这样喧嚣的声浪中,如果选择了沉默,总有一种负罪的感觉。
比如,母亲节,你不在网络上发两条“伟大的母亲呀!我爱您!”之类的微信,感觉自己十足就是一个不肖之孙!
“六一”也不例外。这样的重大节日,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在网上表达对儿童的无限的爱心。你却选择沉默,良心麻木不仁了吧!
母亲节在网上不孝,儿童节在网上不爱!禽兽了吧,你!
本来是准备了孩子们的礼物的。那就是以狄更斯笔下四个孤儿的形象写一篇随笔,作为儿童节的寄语。无奈能力和精力均不济。
那么,只好暂且搁笔。作为节日的应酬,挤牙膏似的,来几句吧!
但不是对孩子,是对父母!
我偏要在母亲节上誇孩子,在儿童节里黑父母。有什么奇怪的?现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就是父母;现在的父母,二十年前也是孩子。
第一句,如果你爱他,就给他自由。
第二句,花朵不是用来观赏的,果实才是她的目的。温室中的花朵,结不出硕果。
第三句,是西方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卢梭的话。【为了更好地做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他们的学生】。大概如此,原话不清楚了。
第四句,有点长,是鲁迅先生的原话。【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也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却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娇宠”和“放纵”,历来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又是两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天天把“中庸”放在嘴上,叨咕了几千年。然而其实,除了彼此见面时打恭作揖的寒暄,但看我们所有的一切的思维和行为,何尝有“中庸”的影子?
我从先生的这段话里,读出两层意思,一是先生提倡对儿童的自我自主自立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二是先生反对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等观念化和教条化的虚伪的所谓“礼教”灌输。
就在我快封笔时,网上跳出一则吸睛新闻“十四岁女孩带100多名小姐卖淫”。
所以,我还有第五句话,是借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结束这篇随笔。
“Good luck?去他的吧!”
耕读堂主人
草于2017年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