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聆听严密友讲座心得体会
当前,基础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崭新时代,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育人方式,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大历史使命。学校管理和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和实施路径,深化教学改革,拓展育人渠道,促进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教研工作也必须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价值、功能、内容、方式上重新思考和定位。教研工作也必须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价值、功能、内容、方式上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学习文件精神,把握改革方向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1)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2)完善德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强化体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
(4)改进美育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6)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二、转变教研职能,提升服务质量
1、从关注典型向关注全体转型
均衡、优质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分类要求,分层指导,差异发展。
案例:高中六校联合体(县中联盟),高中协同发展联盟,初中新优质初中发展联合体,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学校联合体,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工程。
2、从注重教学评估向服务教学、指导教学转型
基于问题、基于需要的教学视导。
综合视导,学科视导,专题视导,专题调研。
案例:高中新课标培训,命题技术培训,作业设计培训,深度备课研究。
3、从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向分析学情、强化标准、建立规范转型
改进各类考核、评价标准,强化对课标、学情的研究。
强化对解题、讲题、命题能力的培训与提升。
案例:修订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
4、从注重教向学、评、教一体化转型
整体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依学而教,以教促学。
以评价为导向,转变观念,提升研标、研学、研教、研评的能力。
案例:玄武区的“新三学”,雨花区的“雨花新课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江宁高中的“教学一体化”,凤游寺小学的课堂教学规程。
5、从注重考试分数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型
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探索研究“增值性”课堂的评价细则。
案例:南京市推进“学习力生长”行动计划,南师大附中的科学精神教育,东山外国语学校的“素养课堂”,宁海中学的“生长性课堂”,拉萨路小学的“小小学程周”等。
6、从问题解决向项目研究转型
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整合区域内外资源,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系统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用价值的教学资源。
案例:小班化教学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教学、训练、评价的系统研究;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高考专题研究。
7、从“点状”教研向区域协同教研转型
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和客观需求,组织教研协作体,强化资源共享与互补,促进整体提升。
在日常教研活动组织过程中,增强开放性和协作性,鼓励几所学校共同承担教研活动,既有协作又有竞争。
案例:联合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全市新优质初中教研共同体,高中教学联合体教研活动,小学、幼儿园项目研究共同体。
三、聚焦关键问题,深化教学研究
例1、加强概念教学的研究
学习的本质:建立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人是通过概念学习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去识别、判断、选择,解决问题。
要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概念本质,揭示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知识脉络和结构学会运用概念去识别、判断、解决问题。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经历、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做到“六会”,即:会理解、会记识、会表达、会比较、会举例、会应用。
以知识结构化促进概念教学:
1、揭示知识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2、把握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
3、理解、掌握知识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的作用;
4、建构常见的模型和解题规律;
5、注重单元知识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
6、关注单元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应用,建构模型;
7、运用知识解决多种问题和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一类问题,培养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
8、学会“联结”与“发散”,形成更大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
9、注重单元综合、跨单元综合、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
例2、开展习题教学的研究
习题教学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生在解题过程常见的问题是:
1、概念不够清晰,不能准确理解信息,识别题意,实施有效转化;
2、缺乏解题“规划”,即制订解题方案和策略;
3、找不到因、果之间的内在关联,遇到困难时不能理性、熟练地进行调整和应变;
4、缺乏运算的熟练性和陈述的逻辑性;
5、满足于把题做完,缺乏回顾、反思、改进的习惯:
6、不能经常性的进行解题梳理,建构一些模型和规律。
例3.改进、提升习题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概念教学,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和外显形式:
2、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学会找关键词,识别“题眼”;
3、关注、研究习题的呈现形式;
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载体,学会改造、编制问题。
4、思考、研究习题的内在关联
载体共性、思路共性、方法共性、思想共性。
从一道题到一组题、再到一类题,运用题组训练。
5、让学生多思、多想、多交流、多体悟、多总结
学生参与是关键,“多向遍历”拓视野,总结规律最重要。要总结常规方法,提炼模型结构,比较各种思路的可行性、合理性、简捷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弄清楚五个关键问题:
1、教什么?即:知识本质内涵及其背后的价值意义。
2、为什么要教?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3、教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的容量、进度和难度,尤其是思维水平。
4、怎么教?即: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方式。
5、如何反馈和矫正?即:设计恰当的问题和方式,准确了解学情,及时补偿矫正。
例4、作业环节的问题调查和过程优化在作业管理环节中,需要思考和处理好五个问题:
1、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3、作业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4、如何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要?
5、作业与后续学习的关系是什么?作业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
确定目标→材料选择→作业命制→组织实施→作业批改→统计分析→问题剖析→矫正改进
作业管理中应当遵循的八条原则:
1、作业的关联性;
2、作业的适切性;
3、作业的情境性;
4、作业的诊断性;
5、作业的巩固性;
6、作业的激励性;
7、作业的拓展性;
8、作业的迁移性。
他从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开始,系统阐述了“优化教学目标”、“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管理”、“尊重规律”、“问题导向”、“有效教学”、“教学反思”十个方面内容。
他认为,创建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往往要超越教材,帮助学生发展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它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能够用数学逻辑学、语言精确表达的东西,即:一种规律,一种规则,这才是万物的本质。所以,按教育教学规律组织课堂,尽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核心;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见和引导,学习活动的扶手、台阶的创立,适时的激发引申,热切的期望和耐心的等待,自主探究、讨论、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人的学习分为“事功止学”和“心性之学”,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最主要的途径,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哪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现象作一些推敲、反思和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所以,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由于过去的自己。”他提醒大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校长和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能力,要结合校情、学情做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培育办学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关键环节,提升整体效益。
平时经常去学校听课,会将听过的课进行分析、比较、提炼,以萃取其思想和智慧。我发现,那些深受学生喜爱且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他们的课堂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视野开阔,自然灵动,调动学生,激发思维,既给人以深刻缜密、悠然心会的思想启迪,又有着纵横捭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象。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的观念、视野和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出科学、理性的态度和精神。
由此想到了一个词:课堂的格局。
这当然不是指课堂的物理空间及其结构。一般来说,“格”是指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要追求精、细;“局”是指时间与空间认知范围的大小,要追求广、大;格局,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所处的位置及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认知程度。而课堂格局,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课堂意义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及其发展规律的洞悉与把握,在课堂里展现出的思维、思想、智慧、境界以及给人所带来的收获和启迪。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魏晋风度的描述,那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透彻了悟,并上升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言行。
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正在干什么活。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你不是看到我正在砌一堵墙嘛。”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第三个工人的回答则是:“我正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家园。”记者觉得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很有趣,就将其写进了自己的报道。若干年后,记者怀着强烈的欲望去了解这三个工人现在的生活,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第一个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像从前那样天天砌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造成三个人人生境遇差别的其实正是他们的格局——他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这件事情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阳明12岁的时候,随高中状元后去京城赴任的父亲途经镇江时,写下了著名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从他的时空观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态度上,足见其胸怀、眼光和境界。正是有了如此宏大的格局,方能成就他的心学思想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卓绝人格。
《孟子·尽心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唯有登高,才能望远。一个人站得足够高,格局足够大,才能高屋建瓴,见识不凡。
课堂的格局体现在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尤其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分组教学等方式,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活动、材料和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从而进入学习活动。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我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和协作。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真正的好课,上着上着教师不见了,因为学生走向了教学的前台。只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才能使课堂收获多样化的生成,呈现出绚丽多
课堂的格局体现在教学从讲授、训练走向探究和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只顾当下,急功近利,满堂灌、题海训练充斥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缺乏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聪明才智而不是积累记忆,在于培养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培养博学之士。”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它不等同于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活动,而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精准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的格局体现在教学从知识、技能走向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有助于知识的积累,而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沉淀才能使学生领悟本质,受益终身。任何事物都是集背后无穷多未显现的东西于当前的一个聚焦点。学科思维和思想蕴含于学科知识之中,是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的思想规律,使学生体会、认识到知识的内在意义及其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伴随终身的学科素养。
课堂的格局体现在教学从概念、原理走向结构和规律。布鲁纳说过:“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能够用数学、逻辑学、语言精确表达的东西,即一种规律、一种规则,这才是万物的本质。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间的联系和规律。学生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掌握知识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将知识依照自己的思路纳入到概念系统之中。
课堂的格局体现在教学从授业、解惑走向引导和协作。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环境,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对话表现中准确把握学习的真实状态,启发引导,因势利导,将学习活动向前推进。同时,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情感,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包容、尊重、信任和期待,用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思维风格、公正的处事态度、高尚的师德修养去感召学生,影响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堂的格局体现在教师能超越现实、超越功利并看到远方。学习不是为了当下的分数,而是为了领悟学科的本质,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未来。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注重思维和方法,着眼素养和能力,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
课堂的格局还体现在教师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有些教师总是把教学过程想得很细,无微不至,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都做了精心的铺垫和准备,学生的学习一路坦途。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效率很高,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课堂上,教师既要考虑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方法,还要考虑不教给学生哪些东西,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探究欲望,并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协作得出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的视角、新的路径、新的方法。
由此,又想起了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魏晋时期是一个高扬人的自然之性和生命之情的时代,造就了人的思想觉醒和人生的大格局。不论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智慧和美学,即由外在环境转向自我内心,由社会关切转向自然山水,由传统经学转向哲学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从而寻求到一种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和韵味。
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期待我们教师的内心也能有一种觉醒,使我们在繁杂忙碌的生活里去仰望星空,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使课堂呈现出长远的瞻望、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穷于应对。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严老师认为:具备以下这些素养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1、过硬的专业知识
2、超凡的文化魅力
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优秀的组织力和调动力
5、卓越的创造力
02理解课程才能实施教学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影响、决定校与校之间差距的往往是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和课程质量。严老师认为: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突出的教师一定是在课程能力的提升上比别人做得更好。优秀教师会创造和利用一切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资源,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理解能力、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整合能力。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课程视野、深刻的课程理解力,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拓展与补充,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教师应努力做到:
(1)打通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2)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3)提炼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结构;
(4)注重表达方式:学科语言、学科符号等;
(5)展现学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03在教学反思中改进与提升
严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文化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信任期待;
(2)把握本质,揭示规律;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4)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5)融会贯通,学高为范。
他认为教学的点滴心得都是宝贵的财富。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现象作一些推敲、反思和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课堂六问:教什么?为什么要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如何矫正与补偿?
04努力做“四有”好教师
严老师在讲座中分享:教师要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魅力的好老师。教育情怀就是对教育的一种持久、特殊、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和探究欲望;
(4)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学生、感召学生。
教师要关注学生并能影响学生,努力做一个有能力、有魅力、让学生崇拜的教师。
(1)教学成效= = 人格系数 ×教学能力;
(2)成功方程式:成功=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最后总结:我们知道学校是园地,儿童是种子,教师是园丁,教育就是守望和等待,需要美好的教育,需要温暖相伴。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变革,不仅要有无比的勇气和智慧,还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最深的爱和最深的了解。让课堂多一些真实,多一些真诚,多一些真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向往和眷恋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在这方舞台上尽情地舞蹈,自由地健康成长。正如王栋生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中写的那一段话一样:“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所以,让我们擎一盏明灯,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吧!
首先,严主任帮助大家厘清了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而明确了学校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要素。在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上,严主任认为,抓好常规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课程和课堂这两大抓手,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严主任希望大家能够将职业化、组织化、专业化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
接着,严主任让大家明确了教学文化的重要意义。严主任说:“一所品质学校一定会追求教学文化的建构”。那么如何构建教学文化呢?第一,需要遵循学习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第二,需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影响;第三,需要让教学回归本质,通过多种手段让教学工作行稳致远。在讲座中,严主任通过许多真实的事例以及新闻深入浅出地让大家理解了教学管理与教学文化的内涵。严主任的讲座既给我校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启发了大家对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思考。怎样的管理是好的管理?应该如何建构适合的教学文化?这次讲座会给我们一些新的答案。会上,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严必友作了题为《优化管理提升质量的几个关键词》的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三大问题,提出了十二项提升教育质量措施。他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完成品格形成与发展的经历、潜能与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与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做为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具备课程把控与教学规划能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结构、教学反思,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校应该架好“师资、课程、文化传统”三大发展支柱,不断优化管理。严主任倡导与会同志要做一名充满爱心、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志存高远、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讲学报告中,严必友主任着重从“强化课程意识、注重教学规划、推动课堂变革、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基本规范、优化课堂结构、开展分类指导、实施分层推进、加强团队协作、促进教学反思”等方面阐述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希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担负起教育人的崇高使命,做一名充满爱心、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富有教育情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