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
今天去新乡听优质课,都是县区的老师在作课,当然,也有市区的。比如上午第一节。
今天上午讲的都是七上第一单元的课,都得把这课放在大单元里讲,所以需要先介绍大单元的结构。第一名是市里一位老师讲的《赏四季美景,品别样深情》,主要是介绍比喻。第二位老师以《观沧海》《天净沙秋思》为例,题目是《一样秋景两样情?》,先有一个情境,任务一是诵读诗歌,感受音韵。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任务二是品析秋景,感受秋意。第三节课是《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四首诗一块儿讲,而且还有一个拓展《月夜忆舍弟》。
刘萍萍老师的建议是:一课一得。
第一节:这节课不应该是语法课,不用在本体喻体上耗费时间,小学都学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解决在语言赏析中存在的问题。三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语言之美。而老师只教了手段,没有说目的。并且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为例子,讲解了这一反常规的比喻。
为什么说像眼睛?因为会眨呀眨,这还是拟人。因为有风,草在摆动,花儿在摆动。为什么像星星呢?说明有阳光,是动态,忽隐忽现的。这个句子告诉我们,有风有阳光的情况下草的动态。
所以建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散文语言之美。并且比较这一写法,可以放在运用比喻和没有运用比喻上。 如变句,不运用比喻,看看怎么写?微风吹拂,草儿摇摆。那哪个好呢?自己去比较。
第二节课,情景很好,一样的秋,情感不同。
但这课的逻辑有问题。应该是写的什么景,景的特点是什么?但老师却在情景后转而朗读了,为什么不接着赏情呢?
“大景传大情,小景传小情”,《观沧海》中找不到情,我们可以找景,这些景是宏大的。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都是波澜壮阔的,宏大的,为什么呢?此时给出写作背景,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情了呢?
《天净沙·秋思》中能找到情 ——思乡,愁,怎么赏析呢?景物的萧条。关注修饰语——枯、老……还有关注反常的景——“小桥流水人家”。
第三节课老师的容量太大了。居然敢四首诗一块儿讲,还来一个课外拓展。
其实去市里听课,听不是关键,听刘老师评课才是关键,听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