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幼儿园亲子阅读之《没什么不可能!?》

2020-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登登一君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77天。


人们总爱说: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为啥呢?一方面是越好的故事想象空间越大,一方面是我们每个人的脑洞都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看一个故事,千人千面的情况。这种情况有时候连作者本人也脑仁疼,太难了,没办法,谁让咱们读者都这么戏精呢。

这本《没什么不可能!?》是日本绘本大师五味太郎创作的,也有这么一批戏精读者。戏精读者们看完这本绘本,就自动合并同类项到两大阵营,我们暂且把他们分为戏精1号群和戏精2号群。

戏精1号群认为五味太郎这个绘本讲的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匹小马,这个小男孩很嘴炮地在整本书里跟小马提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今天我骑到你头顶上可以吗?有读者说一看到这画面就想起家里那个熊孩子,熊孩子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果然故事里的小男孩一看,自己的第一个要求得逞了,马上得寸进尺,骑在小马头上作威作福。让小马模仿各类动物做动作,但是故事结尾,小马开始惩治小男孩了。小马说:“我突然有个想法,你说马骑到人身上会怎么样呢”,小男孩惊恐万状,这现世报也来得太快了吧。

故事最后他也品尝到了被马骑在头顶的滋味,也正是这个画面,做实了戏精1号群读者的想法。这本书传递的道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跑了。它是根治熊孩子的药方,所以想方设法地让熊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会自己被人家熊了之后是啥感觉,然后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不过这个道理其实并非作者五味太郎创作这个绘本的本意。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创作这个绘本是因为他有一天突然想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永远做不到了吗?

五味太郎三十岁才进入绘本领域,看起来没什么优势,但是他从此开了挂,恨不得本本都是爆款,所以“没什么不可能”这句超飒的话,作者说起来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他觉得独乐乐没什么意思,他要把这句话变成一个绘本故事,激励小读者们勇敢自信地乘风破浪,不要躲在壳里做柠檬精。

有了这个创作动机,怎么编故事呢?五味太郎在主人公小马的语言上下了大功夫,每次小男孩提出天方夜谭般的要求,小马都会说“我试试吧!”,真不能小看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说多了,做多了,绝对能提升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自己觉得自己行不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觉得自己行,而低的人会觉得自己不行。比如有些孩子一遇到挑战就退缩,或者在机会面前不敢想,不敢做,就是因为自己脑海里有一个声音,那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行,你绝对不行。这其实就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而在这个故事里,五味太郎为了能够唤醒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专门让小马充当自我效能感小榜样,无论小男孩的要求多么幺蛾子,比如“能不能像长劲鹿一样高”、“能不能像豹子一样快”,它都说“我试试”,然后真的想出来很有创意的办法去尝试,印证了真的是没什么不可能。

那在五味太郎这个绘本的启发下顺竿爬,我们去培养一个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帮孩子改改口头禅。少说“我不行”,多说“我试试”。

第二,我们试着满足一下,孩子的想入非非。当孩子拉着我们一起去天上摘星星,到水里去捞月亮,我们先不要一棒子打死他们的想法,可以和他们一起思考一下,能不能有创意地去实现,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还能给我们的亲子关系留下高光时刻。

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一个是“我试试”,提升自我效能感。这两点对孩子成长来说都很重要。它们都汇聚到一本书里,是因为五味太郎在作品里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大了,让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都能见着面,而我们做读者的就受益了。读一个绘本收获俩大瓜,怎一个赚字了得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