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读书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

书单 | 2015年个人阅读 • 力荐

2016-03-17  本文已影响270人  findingsea
2015年个人阅读 • 力荐

我习惯把书分成三档:力荐、推荐和一般。(一下子都暴露豆瓣粉的本质)

力荐:值得反复读。书的整体水平上乘,并且有一部分特别打动我。打动我的部分可以是情感(《一个人的朝圣》)、叙述技巧(《黄金时代》),或者三观(《黑猩猩的政治》)等等。能带来很多启发和遐想,读完一遍之后,会迫不及待地把它加入「重读」书单。

推荐:值得一读。书写的很好,但就是没击中点(这种东西也因人而异)。如果是虚构类的书,那它就讲了一个好故事;如果是非虚构类,那它的内容有价值,可以丰富知识库。

一般:不值得读。书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太大,或有明显错误,或双重标准,或价值观偏颇等等。

本文介绍的是「力荐书单」,按照阅读的时间顺序排列。


《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没有悬疑,没有推理,没有阴谋论,一本完全不像东野的东野的书。整本书就讲了一件事:何以解忧,唯有倾听。可能东野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有人倾听,唐泽雪惠和桐原亮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有人倾听,石神哲哉的悲剧也是可以避免的。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不是汤川那样的神探,而是更多像浪矢这样的倾听者。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

非常严肃的学术作品,地理决定论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用多年的研究和详尽的数据,力求回答一些终极问题:为什么世界是今天这样的世界?为什么是欧洲征服了美洲,而不是反过来?为什么欧洲中国美国都作为世界的中心,而澳大利亚没有?等等。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我最爱的毛姆小说。典型的毛姆式叙事风格,不紧不慢,仿佛一个文雅却略带点刻薄的英国老绅士,一边做着手边活,一边和你讲着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思特里克兰德先生,这个世界总是对天才非常吝啬,尤其当他们的光芒还没有充分展现的时候。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科学松鼠会

非常好的科普读物,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虽然内容上偏向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工科的东西较少,内容实用同时写的浅显易懂。把科学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这都是科学松鼠会一直追求并且努力实践的,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 : 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西蒙·辛格

这本书我非常推荐。写的非常浅显易懂,即便是文科生看懂整个逻辑也是没有任何问题,配合BBC同名纪录片效果更佳。

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完整反应了解决一个数学(科学)问题所需要的付出有时是惊人的,也许要费尽一整代人的努力才能在问题中前进一小步,同时,那些为了追求真理和绝对正确而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数学家(科学家)们,真正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今天我们所享受的一切,追本溯源,也许就来自于他们的某一句证明,或者某一次实验。

当然,我相信,还是会有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证明「形如x^n+y^n=z^n的不定方程在n>2时没有自然数解」值得一代又一代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花费360年时间来完成。


《恶意》东野圭吾

我个人认为的唯一可与《白夜行》比肩的东野圭吾作品。情节上的创新在于颠倒: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在一步步地去挖掘他的作案动机。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理解的角度之多,程度之深,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套用前言里的一句话:

《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散文》王小波

王小波杂文的高超之处在于反讽和教育意义的完美结合。令人会心一笑的黑色幽默和令人拍案的前瞻性并存。二十多年前的中文环境下写下的文字,到今天依然通读流畅,并且其中的道理依然适用当下的中国社会。即便读过那么多各式各样的评论集和杂文集,王小波依然是我认为最好的。


《文明之光 (第三册)》吴军

吴军的书,口碑保障。第三册显然是吴军最擅长的部分,写的也非常通俗易懂。依然在很多细节上体现着他平民推动论的历史价值观。而且更加分的是他用了一整章来接好希格斯粒子,可见吴军对于科学的敏感度很高。这一套三册书都是非常推荐的。


《城门开》北岛

读来有点感动的一本书。

北岛自序:『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在我看来,北岛何止是重建了四九城,他更是重建了那段阴影下的历史,重建了历史洪流下的荒诞与无奈,矛盾与悲哀,重建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也许,最后他也重建了他自己。


《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伍君仪 / 刘晓光

书名是标题党了一点,但是内容还是挺实用的。奶爸本身在豆瓣和知乎就拥有很多高质量的作品,整体的方法也是令人信服的。而且有别是传统英语教学书,本书不死板,不会一上来就各种理论或者规则,而通过跟你解释其中的原理让你很有兴趣读下来,能吸引读者把一本英语教学的书读完就已经相当成功了。只是英语学习的方法千万种,但成功的途径只有坚持一种,所以看归看,能坚持实践才会有效果。


《黑猩猩的政治 : 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弗朗斯·德瓦尔

又是一本极力推荐的书。书的前半段我都一直将其作为生物学观察报告类的作品在读,但在后半段作者给出自己的思考之后,再纵观全书可以说完全提升了一个高度。虽然我们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依旧在依靠遗传本能在行动,书中『政治先与人类存在』的论断令人惊奇,同时作者给出的长时间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由使得这个论断十分具有说服力。

先人常说『以史为镜』,而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从更多角度来审视人类自身。不仅是纵向地从人类自身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借鉴,还可以横向地从这些我们的生物学近亲中一样可以得到启发。不仅从时间的长度中学习,也从生物的广度上反思。也许这样才能理解到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全球通史(上)》(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在历史学领域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历史的态度。书中多出明确表示出历史不仅仅只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已,历史是对今天的启发,而且在每一章的正文结束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都专门写了一小节关于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

这本书的难点在于作者旨在完全一本贯穿人类起源时代到20世纪末的世界通史,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力求精简篇幅,很多作者没有着墨的地方,就需要另外的背景资料来填充,才能使全书充分立体。所以读这套书的时候,你还不光是在读这一套书,其实你是在经历一场很宏大的历史洗礼,请保持你的谷歌和维基百科连接通畅。


《我们仨》杨绛

杨绛先生的文字简洁干练又带点小狡黠。才华不输须眉却甘为绿叶;人生几番大起大落却从不大声抱怨;名声在外却只愿安居一隅。所有这一切都从她的文字里细细流出。

这是一本写一家人的书,满纸温馨本不奇怪,但想到这一家人所经历过的所有苦难,便能明白这温馨背后的巨大坚强。书中杨绛通篇都在寻找和构建一个『家』的概念,对她而言有默存和阿瑗的地方就是『家』,只是她现在又成了一个人,又失落了她的『家』,只能慢慢等待,等待踏上归途。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意] 普里莫·莱维

非常沉重的一本书。作者是亲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全书讨论了很多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世俗的道德在集中营里是否还适用?人性中的灰色地带是否应该被审判?是什么让德意志在二战时陷入了民族性的麻木?集中营有多少无用的暴力?又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莱维博士是被拯救的,可更多的犹太人是被淹没在了集中营的白骨里,回顾痛苦的历史和记忆永远都是有意义的,这能让痛苦最大限度地只留在历史和记忆里。


《活着》余华

余华描写的是一种沉重,生活的苦难,命运的压迫,捻灭一个又一个的渺小希望,不留任何余地。

余华描写的又是一种释然,人生起起落落,希望所起之处,往往又是绝望暗生之地,最后这些无常都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是平静地活着。


《一个人的朝圣》【英】蕾秋·乔伊斯

整个故事构建在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决心要用一种再平凡不过的方式去做一件不平凡的事。整条『朝圣』的路分成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勇气和徘徊,每个阶段都有希望和失望抑扬起伏,整条路以现实起,以一个近似『信仰』的目标前进,最后以现实终。

作者对情感共鸣的把握可谓精妙,你会为这个过于平凡的人物牵挂,为他遇到的阻碍而叹息,为他不可思议的目标而犹豫,为他每次遇挫后的勇气而鼓舞,也为他每次取得的小小成就而欢欣。哈罗德进行的是一场『朝圣』,更是一场自我救赎。


《目送》龙应台

虽然不太习惯龙应台这本书里的淡酒清愁,但是她关于亲情的诸多细节无法不令人动容。为人子女的,目送考妣渐老,在尽头处难得安宁,叫你看了徒生心痛;为人父母的,目送子女渐长,在拐角处毫不留恋,叫你感同身受曾经留下的凄凉。父子母女,今世的缘分就是目送他渐行渐远。


《黄金时代》王小波

张佳玮:『在黄金时代,王小波这样的人可以信马由缰的流浪和叙述。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或者,他那样的时代)他才会显得有些那么奇妙和格格不入——就像王小波崇敬的那些诗人翻译家,就像《黄金时代》里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陈清扬和王二,以及《红拂夜奔》里老了之后的红拂。重复一遍《黄金时代》后记里那段子:人们看到印象派画家画出紫色天空,便加以嘲笑。而王小波之于我们的时代,就是那个明白真相,而且始终追寻蓝色天空的人,是曾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第欧根尼。』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 李银河

『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整本书都充满了最美的情话。

一方面,很难想象一个大作家表达自己的爱情时,如此直白还带点肉麻;另一方面,你又能感觉他的爱情如此真实,如此单纯,又如此勇敢。他的爱情里,有细腻,有童稚,有好奇,又有时带点懊恼。他的爱情,是直面的,是勇敢的,是不娇柔做作的。像真正的骑士。


《社会动物》 [美]戴维·布鲁克斯

和其他社会心理学著作不同,本书虚构了两个人物,通过两个人主人公的成长脉络,揭示和串联人在各个阶段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活动。本书的重心在于描述社会活动对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各类活动的全面影响,强调第一认知阶段的重要性,阐述了第一认知阶段在人类各类情感触发中分发挥的作用。总之是一本故事性和学术性并重的读物,同时作为社会性理学综述类参考书也非常好。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快乐王子》Oscar Wilde

中文版和英文版对照着看下来的。惊叹于王尔德的才华,他的文字有着非常好的韵律感,哪怕你的英文水平没有那么好,读不懂完整的意思,但是那种词句之间的节奏是共通的,并且在王尔德的笔下如此强烈,让你惊叹原来句子可以这样写。

王尔德出了名的高傲:『我没有什么可申报的,除了我的才华』。读过他的书之后,愈发觉得他撑得起这份高傲,也无怪乎他死后有那么多女性去轻吻他的墓碑。


《新参者》东野圭吾

加贺系列的作品。又是一本披着推理外衣的生活情感类东野小说。讲述了加贺通过走访日本桥邻里乡亲来破案的故事。当然了,这样的时候设定,拿鞋想也知道重点不在破案。

东野对于多线叙事技巧的新尝试让人眼前一亮,在多视角的情况下加入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相比于其他悬疑小说大师,东野的人物往往更加平凡,描写也更加生活化,相比与制造悬念和疑难,他更喜欢讲述每个平凡角色的人性和故事。这本新参者是他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


《堂吉诃德》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唐吉可德与他的自由自在》张佳玮:

由于精神世界的私密性,人类是很难彼此了解的。所以一个人的隐秘理想对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很难让另一个人明白。由此一点推广,有些意愿与梦想,可能在他人世界里荒诞滑稽,但对个人的意义却独一无二。

堂吉诃德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去。旅店老板在暗笑,桑丘也试图纠正过主人,他们希望堂吉诃德回到一个现实的语境之中,但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科幻小说家塑造过一些故事,比如缸中之脑,比如智能头盔。究其根源,就是一再怀疑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也许只是幻觉。这一切的追溯过于复杂,堂吉诃德先生却从没有这烦恼:他很自由,他从不让其他人的观点干扰自己的世界,他扮演着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在一个广阔世界里继续巡行。因为他对自己的世界与观念有最终解释权,于是他看见农妇就是贵妇,看见旅店就是城堡。塞万提斯先生在小说后期,让他经历了一切骑士小说可以有的俗套,于是这成了一场宏大的、男主角乐在其中的cosplay。

处身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当然可以嘲笑,但没法否认的是:即便他很滑稽,他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热切追求着理想。当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自得其乐、入戏至此时,没法不让人感叹难得糊涂,而且意识到:其实每个人也不过与堂吉诃德一样,生活在一个,觉得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自我世界里。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点堂吉诃德,只是程度深浅。而堂吉诃德的热切与自由,恰好是因为,他入戏非常深。

所以,堂吉诃德永远在无边无际的疆域里,高兴地溜达,数百年来如此。世界暗笑,世界嘲弄,世界敬佩,世界被感染,但与他无关。

他就是这样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着。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作品系列)》林达

林达把西班牙景点和历史结合穿插得非常好,节奏明快,吸得住人,行前必读。其实每个国家就像每个人一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独立的风情,而西班牙,更是因为历史的错综复杂,文化的水乳交融,显得更具魅力。林达把这种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达笔下的西班牙是美的,这种美不是大川大河的壮丽,或是人间仙境的飘逸,而是大教堂的肃穆,是阿尔罕布拉宫的华丽,是塞万提斯的吟唱,是毕加索的笔触,是那种每块大理石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的美,是那种厚重但不失轻灵与热情的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