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国学红林社国学文化经典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五十三章 实干

2021-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林主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五十三章 实干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回答了兵弱国乱的最真接最根本的原因: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现在百姓“浮夸”称赞的,君主以礼相待的,其实都是祸乱国家的法术手段。全国上下浮夸成风,都不务实正业,都在耍嘴皮子功夫,真正干实事的没有。民众都在讲如何治国强国之法,家里都藏着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可国家还是不免于贫困,原因就是说的人多,真正拿着农具下地干活的人少。农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支柱产业,是国家财富与社会物资的来源,没有人耕作,哪来的财富与物资,国家能不贫困吗?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会组织与家庭,都要有一个主业与目标,做大做强主业就是实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些看似发展很的企业中途突然出事就是忽视主业,偏重副业,结果资金链断裂,主副业都干不了了。既然农业是支柱产业就应该全力发展,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与环境,而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干农活了,只想着一味讨好君主,就能获得赏赐。“言耕者众,执耒者寡”,这让我想起一幅图:众多各类工程管理人员看着一个民工在干活。

对于强兵之策,民众也是众口有词,家藏孙、吴之书,但说的人多,真正披甲上阵的人少。战国之时打仗凭得就是人,没有兵怎么打仗。所以,韩非子告诉君主不管是谁,只看行动,不听其言,论功行赏,禁止无用之为。事是干出来,不是说出来的,尤其是耕战为主的时期,纸上谈兵只会祸国殃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凡事要去做,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二是看结果,让结果来证明你是对的。总之,就是要摆脱夸夸其谈,只说不干的作风,让结果来证明谁对谁错,对了就发扬光大,错了就及时改正。

为什么耕战之策深得民心呢?韩非子的回答“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意思是: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找仗也是一样,“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意思是: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秦国士兵杀敌斩首挂腰间,论敌头颅受嘉奖,这就是“可得以贵”的原因。劳动有得,赏罚分明作为普通百姓谁不愿意耕作当兵。

可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意思是: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原因很简单,耕战者无所得,虚谈者得富贵,谁还愿意去耕战,这是人之常情的事。政策的制定必是以有所得为基础(或是诱惑),民众才会去执行,佛祖传法也不列外,佛祖用“无量福德”作为所得让信奉者演说经文传播教义。

这是圣贤对人性的应用,是没办法的办法,人是事物的主体,一切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学说就没有任何价值与作用,也传播不开来。君主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是以民为本,否则政策就执行不了,强制执行反而适得其反,结果就是兵弱国乱。

【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

人类从原始时代走来,靠着实干战胜了万般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实干”的理念已经嵌入了我们的基因。实干兴邦、实干兴业、实干兴企、实干兴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