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想法

云中谁寄锦书来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4人  胡杨林的梦

        电脑以狂书漫卷之态登上了舞台,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一些用惯了笔墨纸砚的人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然而简便急促、冰冷生硬的键盘不容你做丝毫温情的畅想。提笔忘字、铺纸无语渐成常态。那些或遒劲飘逸、或淳厚朴质、或委婉含蓄,或行云流水的字也许只能藏于少数书法家之手了。望着书信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除了慨叹与惆怅,还有什么?

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书信往来。当接到一份有着亲情浓度与友情热度的信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轻轻启封,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行行隽秀清雅的字,它们亭亭玉立,如十七八女孩般婀娜多姿。细细品读,文辞雅淡平和,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不乏牵肠挂肚、嘘寒问暖之语,那一声声问候如长了翅膀般,总会飞抵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常常是读着读着便已泪眼婆娑……忘不了青春懵懂时,师长教诲指引道路时的话语;忘不了生病寂寥时,父母爱女如天的情怀;忘不了同学之间以书信为纽带,款款深情的勉励。正是那一封封有温度的信,铿锵了青春的脚步,纯真了岁月的感动……脑际之中挥之不去温馨的画面是:写信者不顾一天的劳顿,在漫漫长夜中,一灯如豆,书写者的才情与思绪一起慢条斯理的氤氲于笔墨间。让人不禁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真挚情景。

而今,电话里几句随口而出的话语怎能抵得上娟秀字体下的字斟句酌,在这个表面时空越来越短,而内心距离越来越长的时代,电话挂了只留下一长串"滴,滴”声,哪里还有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谦和?哪里还有一遍遍百读不厌细腻温情?“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顿首”等谦语敬辞早已销声匿迹,中国文人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从容与自信,已成千里面目。在这个韩剧、穿越剧大行其道的时代,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父亲是“令尊”。五色俱全的网络词汇铺天盖地而来,它们不乏诙谐调侃,不乏新奇随意,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是文化信息的凝重与文明的厚度。

我不禁思索:难道时代的进步必须以中断璀璨文明为代价吗?或许以毛笔、宣纸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已然过去,但对于文明的传承不该中断。因为在我们的精神沃土中,仍念念不忘的是杜甫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李白笔下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苏轼口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永远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厚重的传统文化血液。正是有这些传统文明与先圣哲人,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才能有尊严的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庸碌之辈,谈什么儒道文化。殊不知,当那些散发着民族之魂的“传世之宝”传承与我们手上时,哪怕是高山仰止,哪怕是景行行止,虽无以至,也要心崇敬之,心向往之……

穿越密密的文化丛林,我蓦然发现,要保持一份文人情怀,不能只是长吁短叹、午夜梦回,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流连观赏、吟咏描绘、身体力行,让那些有热度与血性的文明文化,涤净我们日益愚钝与浮躁的心!

在过往的时光中,有一种喜悦叫”收到来信",有一种珍藏叫”笔墨珍藏,”,有一种惬意叫“灯下读信”,有一种情怀叫“云中谁寄锦书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