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海洋——大数据
正处在时代拐点的我们,面对海量数据,是否还在疑惑大数据的作用,对它产生的各种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未察觉,但我们有一点可以知道的是,互联网产生的各类大公司正在不断吸取着数据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各种可能性。互联网爆发的创新公司背后都有一种东西存在,那就是大数据的积累,如果说大数据是这个时代的石油,那么这些拥有数据的公司就是坐拥金山的公司,能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掘金者。下面介绍下来自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涂子沛的新书《数文明》。
鼠标、摄像头、深度学习技术
数据能力作为人类文明最底层的作用力之一,人类对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能力将直接影响文明的形态。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观察文明的进展,就会发现这些作用力之下有一个更底层的力量,它支撑起人类文明的整个生命线,这就是数据的力量。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人类记录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键盘到鼠标,我们的每一次点击、划痕最终将毫无保留的记录到电脑的每一格内存空间之中,有句话“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而鼠标正如实打造这种全方位记录的基础。而我们人类的大脑会做出的是选择性记录,电脑记录不一样,它变成了一种不需要刻意启动的附加行为。就像一台始终处在录制状态的摄影机,它不做任何判断,只是客观记录,所有信息都是连贯的,只要开机,它就会不停记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民记录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记录。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画肖像,摄像头和照相机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今天的影像记录,除了数量,在本质上和过去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今天所有的记录都多了一层技术加持,这就是算法。它进步到什么程度了呢?举个例子,2017年,腾讯总裁马化腾就在全球财富论坛上说过,腾讯每天能收到超过10亿张用户照片,而且很多用户都是从几年前就开始上传。平台不光掌握了这些人的长相,还能根据他们过去的相貌变化,预测出未来的长相。换句话说,摄像头不光能记录你,还能认出你。你看,在算法和人脸识别技术出现之前,所有的声音影像数据都随意地散落在各处,但是现在,每一组数据都能跟它们的主人一一对应起来。这就等于是把人类在真实世界中的活动记录,投影在了云端。
但是,更值得我们注意的并不是摄像头本身,而是它所反映出的数据的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超强的寄生能力。换句话说,摄像头是一个重要的记录手段。但是现在,即便抛开摄像头不提,记录手段依然有很多。照片可以成为个人数据,同样,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数据的宿主。比如火车票,在实行实名制之前,它只是通行证,但实名之后,它也成了一条出行数据。再比如去餐馆吃饭,以前用现金支付,吃完留不下任何痕迹,但现在通过网络支付,你的饮食经历也被一并记录。
目前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套共生系统,它紧紧地嵌入人类社会,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不断地生成数据。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伴随人类的行为,不断地成长壮大。但是,我们这个共生系统不只会跟在人类身后,依附于人类,它还有可能超过人类,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智慧的源泉,但现在,人工智能有可能绕过人类,直接获得更强大的能力。AlphaGo 的胜利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所以,深度学习技术,让数据具备了哺育人工智能的新用途,当人工智能进步之后,它又会给数据赋能,让数据变得更有价值。
高清晰社会与人性的碰撞
什么是高清晰社会?就是通过精确的记录,让社会以一种越来越精确的面目呈现出来。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形态的一种精确描述,它还将对我们的社会本身和人类的心智产生深远影响,要想明白高清晰社会的意义,我们必须建立更大的观测视角,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努力提高社会的清晰度。姓氏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日本,国家的人口不算多,但国民的姓氏却多达11万个,这是为什么呢?跟明治维新有关。150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没有姓的,19世纪时日本政府发现,国民没有姓对于户籍管理、征税征兵非常不方便,于是下令全体国民都要在规定时间之内取一个姓。日本人情急之下只能自由发挥,看到什么就用什么作姓氏,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门口长了一棵松树的就叫“松下”,村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为什么日本需要那么多姓氏?因为人口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数据,户籍、纳税、征兵、治安、福利、财产等其他社会制度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掌握清晰的人口数据是国家治理的前提。所以,姓氏是人类社会从模糊迈向清晰化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后来,进入工业社会,社会大分工、人口大范围流动,仅凭一个名字显然无法实现精确管理,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都开始强制公民提交照片,办理各种证件都需要附上照片。这又是社会清晰度的一次提升。换句话说,一个现代化社会必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而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就是构建高清晰社会。今天,社会的清晰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你的身份、社交关系、行为记录都可以被察觉到。我们就像一条长着尾巴的蝌蚪,无论去到哪、无论干什么,都会留下一串数据。
数据记录对于人性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它正在一点一点地逼出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过去,人们会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做了坏事,也不一定会被发现,今天,数据会记录下一切。比如说,在高速公路上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非常危险,但是很多人觉得无伤大雅,反正也不会被交警抓到,但现在不行,比如2017年6月1日,浙江省在高速路上装了一套设备,摄像头自动抓拍、识别开车玩手机的行为,短短5天内就抓到4000多起。当年,爱迪生改造白炽灯,照亮了纽约的黑夜,犯罪率因此大幅度下降。今天的数据也有同样的功效,它就像一束光照向人性的幽暗处,一点点清除人类的侥幸心理。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构建高清晰社会,这不仅提高了社会的治理效率,也改变了人性,逼出了人们内心的侥幸心理。
高能个体的诞生
数据对于人类文明的第二个影响:打造高能个体。高能个体,就是拥有强大能力的个人。过去,获取财富和权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靠机遇,巨大的机会意味着巨大的收益。但是,到底什么是机遇?答案是认知差。也就是说,当一个新资源出现时,你比其他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比如,16世纪初,西班牙人来到墨西哥开掘黄金,当地人就很纳闷,黄金既不能吃,打造成武器又不够硬,这些人要黄金做什么?他们完全不知道,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黄金就是货币。此后的300年间,西班牙一共从南美洲拿走了250万吨黄金,依靠这些财富,西班牙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今天,人们看待数据的方式,就像当年人们看待黄金,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它的价值。比如,当年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你可能大概听说过,他使用了大数据技术来辅助竞选。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整个过程,还是不免吃惊于数据的威力。
当年,特朗普雇用了一家大数据公司,叫剑桥公司。这家公司搜集了将近9000万人的网络社交数据,把它们和商业市场上的消费数据匹配分析,得出选民的性格、偏好政治立场。然后对义愤填膺的爱国者,给他们推送“鸡血”,告诉他们特朗普能让美国重新伟大;对知识精英推送包装得比较理性、显得高深的分析;对民主党的支持者推送一些和希拉里家族有关的负面信息,让他们对希拉里失望。当然,我们不能断言,特朗普当选完全是数据技术的功劳,但至少可以确定,数据发挥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在一场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这些助推几乎能决定成败。
那么,这些帮助特朗普取胜的数据成本是多少呢?非常低。主要支出的,是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等技术成本。至于数据本身,是由每一个普通选民免费提供的。他们的每一次留言、点赞、消费,都在提供免费的数据。人们都没有想到,那些看起来无所谓的个人数据到了别人手里,居然可以变成总统竞选中的利器。这就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典型认知差。
在数文明时代,最先意识到数据价值的人,就更有可能成为高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