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领读 | 未来 30 年,所有人都会失业

2017-11-28  本文已影响14人  dare_to_think

未来 30 年,所有人都会失业。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很多人都吓一哆嗦,没错,这也是我看了凯文凯利《必然》这本书之后的感觉——恐惧。

他预测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大部分的职业都将被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所取代。

《必然》这本书我看了 3 遍,这是一本让人们看清趋势和未来的书,当大部分人还在为下一份工作和下一份薪水发愁时,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那句很经典的话:

“很多人一觉醒来,发现这个世界变了”

所以,这也是我想做「领读」系列的原因,通过一小部分的观点和看法启发我们现在的生活,从读书中增加自己对时代和趋势的敏锐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当下的工作和生活。

今天,我要领读的这本书是《必然》,我会从以下 4 个方面来帮助大家也帮助我自己重新理解下这本书:

领读内容:

1、知识点摘要

2、我的读书笔记及思考

3、如何将《必然》所讲内容在生活中运用?

4、回复“领读必然”即可收到关于“预测未来”的相关书单

知识点摘要

1、本书核心:必然是对未来30年科技趋势的预测,预言了未来30年的12种必然趋势,并预测未来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12种必然趋势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2、关于形成:我们习惯的从旧事物的框架中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3、关于知化:思考是一种并行的过程,与智能不同的智慧相对而言却是专注的,能衡量的。

4、关于流动: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等强化出的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也就是会有更多的东西在流动的过程中完成无数个小加工,然后最终即时性的呈现,即时性的消失。

5、关于屏读:书的世界可能终究会成为我们思绪神游的虚拟空间。

6、关于使用:很多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不要拥有它,而只拿到它的使用权就好。

7、关于共享: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共享的。

8、关于过滤:终究专注力会变成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资源

9、关于重混:一个内容的更新更多的是来源于交互,而这部分的增长则来源于重混。

10、关于互动: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

11、关于追踪:用电子化的东西来做自己的生活日记。

12、关于提问: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13、关于开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我的读书笔记和思考

凯文凯利的这本《必然》,预言了未来30年的12种必然趋势,并预测未来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财富机会,如果你身在职场,这本书可以帮助你看清未来有哪些领域职业将走上风口浪尖。

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里分别用12个词来描述30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这12个关键词独立成章,构成本书,分别是: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KK犹如先知一样通过捕捉当下社会的一些细节,来推断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可能。

说到这,一定有人会想“既然KK预测了未来什么会火,那我就可以按照这些趋势去设计产品啊”遗憾的是,KK在书里并没有预测未来会出现哪个具体的产品,他认为,即使大趋势已定,但具体会出现什么产品还是要靠个人的际遇和命运,就像当年,我们谁也不会想到淘宝会火成今天这个样子,当然,世界上也只有一个马云!

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定会按照书中的12个趋势越来越快的发展,而KK说,未来只有看清了这12个趋势并对未来足够乐观的人才可以在这股洪流中抓住机遇,书中还讲述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在30年后依然占有优势。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未来30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以及什么样的人在未来依旧占有优势?这2各方面来聊聊这本未来年代的预言书。

小时候,日本有个特别有名的动画片叫“哆啦A梦”哆啦A梦的口袋里可以变出许多奇怪的宝贝,能飞的竹蜻蜓啊、隐形衣啊等等,最神奇的还是那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到未来的时光机,试想一下,如果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时光机可以让你看到30年后的生活,看完30年后,当你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是不是会提前做出一些准备并且在任何人生决策上都从未来视角进行思考呢?

而《必然》就像是一本浓缩的时光机,透过它你可以看到未来30年的样子。首先可以想象一个三十年后的创业者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定会感叹一句:“哎哟,你们那个年代实在是太好了,什么都没有,一片空白。随便干点什么都能成功,随便发明点什么都能改变世界。真是一片处女地啊,我要是能回去肯定是世界首富啊”

是啊,从30年后的视角看今天,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时代无论竞争多么激烈,无论有多少领域已经被很多巨头占领,但依然还有很大很大的上升空间。正如KK反复强调的,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前面什么PC时代呀,智能手机时代呀,都只是刚刚热身,为下一个时代做准备呢。

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呢?当然是人工智能了,人工智能才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只有手表手机,眼镜这些东西可以做到智能化。而且都是很初级的,而未来一切的东西都是智能化的。包括我们穿的衣服、鞋子、睡觉的床、坐的板凳、吃饭用的碗、墙上挂的画儿、小孩的玩具、出门坐的车、住的房·····等等都是智能化的。

30年后的生活中,所有的物品都自带芯片和算法,我们不仅可以记录我们自己的行踪,而且可以预测我们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24小时监测我们的身体数据,并且及时的反馈!

我们的手表,能通过监测我们的心跳,知道我们做什么事情开心或者不开心;通过检测我们瞳孔的大小,知道我们对什么事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通过检测肌肉的拉伸,来判断我们是紧张还是不紧张;至于看病这样的小事,当然也就是顺带的事情啦!这些智能化的东西比我们自己都还要了解我们。

很快,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拥有一个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一样的机器人,贴身保护我们,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这一个个大白会不断的替我们工作,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人工智能会用最快的速度学会,并且比你做的还要好!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的工作被替代之后,我们的人类是不是就无事可干了呢?KK的答案是并不会!至少维护这些人工智能是需要人力的,我们和他们是共生的关系,并不会对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给他们分配工作,不断地训练他们,让他们做我们现在的工作,而我们又会发明出新的工作,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所以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创造一个新职业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管是什么问题,人工智能都会迟早给我们答案。

在未来。我们的认知方式也会彻底地改变,全面进入到屏读时代,“屏读”是屏幕的屏,阅读的读,我们会发现周围全是屏幕。

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睡觉前,只要清醒的时候就会看到各种屏幕,任何的平面都会被屏幕霸占,我们工作会对着电脑屏幕、娱乐会对着电影屏幕、游戏会进入全虚拟场景,各种屏幕会像网一样把我们笼罩住,所有人都会生活在一个幻想里。

不久之后,也许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我们自己制造的幻术里,我们会每天向这些屏幕输入几十亿的页面,屏幕里的内容就像河流里的水滴不断的流动,从不间断,而我们会把这条河越拓越宽。

当有如此多的内容时,唯一的稀缺资源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了,那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像我们这样专门帮助大家筛选内容的全职工作者,也会出现很多像得到这样的产品,帮助用户过滤掉垃圾留下精华,节省大家的时间。

但即便是精华,数量也是巨大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们标上标注,提炼出重点,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他们的位置就可以了,所以在未来没有谁是专家,大家信息的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来自屏幕,所有人都是菜鸟,谁的快速学习能力强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收集最准确的信息,谁就会有优势。

在未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使用某个东西会比占有某个东西重要的多,我们房间里会出现一个百宝箱一样的东西,这个箱子就像上文所说的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可以变出任何东西,你用过的碗、穿过的衣服、不用的废品,只要扔进去,就会重组出被重新分配的干净的物品。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在追求固定的资产,而是开始追求某个资源的使用权。我们会活得像原始森林中的猎人穿梭在钢铁森林中,按自己的需要寻找猎物,也许不久后,除了内裤和女朋友不能共享,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能被共享的。

KK也为现在的创业者指了一条明路,把现在看起来不可能共享的东西变成共享的,就会有很大的商机,就比如已经火的发紫的“共享单车”在30年前,谁能想到自行车也可以共享?

那么,在30年以后,哪些人依然可以占有优势,成为抢手人才?

从本书中,KK觉得主要有以下4类人:

第一类: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

当网络高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BAT各类巨头攻城略地时,创业者还有机会吗?

当今的互联网从业者一定羡慕30年前的1985年,当时的互联网是一片处女地,无论选择做什么,都能轻易成为第一,卖个主板都赚钱到手软。而现在我们再做任何东西。上有BAT,下有海量竞争对手,最关键的,一个个要么是有钱的大块头,要么就是“富二代”,在BAT的怀抱下和你竞争。作为一个普通创业者,似乎看不到多少机会。

KK认为:在这个科技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菜鸟。那么,如何在新科技不断升级、更新、迭代、加速的未来具有相对优势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新知来临时,如果你能用3个月学会别人用3年学来的知识,那么你将不会被科技的巨大浪潮所遗忘和抛弃,也就是说,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才会跟着变化而变化,时代在自我升级的同时,那些拥有快速学习力的人也同时在更新着自己。

这些时刻自我升级系统的人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们依然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类:能与机器协同工作的人

《必然》里提到下一个时代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试想一下,未来全部都是人工智能的天下,如果人工智能替代了我们的工作,那我们该何去何从?

KK举了19世纪工业革命时候的例子,200年前,70%的美国人劳动力以农场为主,自动化了之后,机器代替了在农场工作的动物和人类,只有1%2%的人继续在农场呆着。但是自动化转而在其它领域创造了亿万份工作,出现了家电维修工、胶印工人、食品化学家和现在的网站设计师,我们现在的工作是19世纪的农民无法想象的。

同样,现在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又一个自动化,解放出来的人类会去到另外的全新领域工作。做机器无法做的工作和现在还没有的工作。

KK在书中总结了未来人和机器的关系。第一种,人类可以做但机器能表现的更好的,比如说开车,比如说富士康工厂。

第二种,人类做不了但机器可以做的,比如扫描并查找癌细胞,比如一个小时内生产出1000颗铜钉或者快速寻找尼泊尔首都鸡蛋的价格现在是多少。

再有一类就是人类想做但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的,现在还没有出现,它现在可能还在肚子里,或者是个蛋,连壳都没有破。第四种是只有人类可以做的,比如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等等,但可能一开始人能做,慢慢的机器也会取代。

未来人们会陷入一个这样的循环,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收入水平,都会反复经历以些步骤。

1.机器干不了我的工作;

2.好吧,机器可以做很多,但做不了全部;

3.好吧,它接管一切,但经常出故障,需要我处理;

4.它干常规工作不出错,但需要训练它做新任务;

5.好吧,原来的工作让它做,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应该做的;

6.机器人现在在干我的工作,我的新工作好玩多了,工资还高。

7.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的工作。

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机器人追着跑,每个人的任务就是找到,然后从事完成将来机器会完成的工作。人的工作就是不停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

这不是人和机器的竞赛,这是机器和机器的竞赛,未来你的工资可能就取决于你和机器的协作水平。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所以,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只有那些不排斥机器并学会更快速的与机器合作、指导机器替人们更好工作的那些人,才可以立即掌握时代的命脉。

第三类:时刻保持清醒并拥抱变化的人

KK在书中抛出了一个词,叫做“Protopia” (进托邦),一种消无声息又从不停止的状态。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进托邦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一个新东西刚刚产生的时候,总会批着旧东西的外衣,但是等你再回过头来看时,才发现这东西已经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就好像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互联网刚刚产生时只能输入代码和文字的时候,谁会预测这东西能颠覆世界呢?但是后来,丑小鸭开始下水,开始羽翼丰满,然后你发现他不是鸭子,他是只天鹅。

关键是,变化不知不觉。任何一天你都会不觉得眼前这事儿有变化,但一旦时间拉长,差异就立马展现了。就像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叫做:看不起看不懂追不着。

为什么突然之间丑小鸭变白天鹅?白天鹅是怎么成长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举一个例子:

周末小红去商场买了件欧式的内衣,回来穿上发现床的风格不搭,于是把床换成了欧式的;换了床之后发现,这个房子不搭,于是叮叮咣咣把房子改成了全欧式,高档奢华上档次。但还是感觉怪怪的,左看右看扭头一看,旁边睡着的老公不搭。

这个段子诠释了我们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换欧式内衣是一种进步,但是因为床不搭而产生不满,于是她换了床。把床换了之后发现房子不对又产生新的不满,然后又去改房子……

我们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在今天,如果我们没有手机,第二天就活不了。网速一慢、一抢不到红包,立马就有摔碎手机的冲动。但如果回到若干年前呢?

刚开始,我们发现诺基亚功能太少了又不好看,让人很不满,于是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有智能手机了,发现内存太小,只能够装一个手机QQ,让人很不满;后来手机内存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扩大,可以装微信,可以下载电影,还可以滴滴打车。但是,抢不到红包,产生了更加剧烈的不满,甚至有人一怒之下摔碎了手机。

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变化在悄无声息的发生,你不会发觉这时代在变化,但是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世界变了样,而且还停不下来,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时代就是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

所以,在进托邦的时代里,那些还能保持清醒,时刻保持对身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好奇心的人就会更有优势,同时,也只有乐观的看待这些变化,拥抱变化,才会在变化中生存下来。

第四类:会提问的人

在《乌合之众》里面我们知道群众会有“严重”的群体聚集行为,也会有很多是带动一致性的行为习惯的。集体向来会放大某种力量。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就会多一些。

尽管答案是免费的,但是他们的价值却是巨大的,而我们却处于永远有问题的状态。因此我们就会在丰富的答案上面产生更多的问题,而在问题之上又会有更多的答案。显然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因此,一个到处都是超级智能答案的世界鼓励人们对完美问题的追求。答案随处可见且越来越廉价易得到,那么,能问出一个好问题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被称为好问题?KK给出了16种原则: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一个好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问自己的:“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开启了相对论、质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时代。

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

一个好问题挑战现存的答案。

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一个好问题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

一个好问题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

一个好问题重新构造自己的答案。

一个好问题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

一个好问题是探索、设想、猜测,带来差异和分歧。

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

一个好问题不能被预测。

一个好问题是机器将要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

一个好问题代表受教育的头脑。

一个好问题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提问的能力,我们才会越来越多的发现新机会、新问题,进而创造更多的需求以及产品,这也是机器与人类最大的不同,只有学会提问,你才知道我们可以用问题和答题的机器做什么!

就像电话的发明,一定是先有一个疑问:“是否可以让身处世界两端的人隔空对话?”最终才按照这个问题不断地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最终发明了电话这个机器,然后不断升级迭代优化,才有今天的Iphone、小米、锤子手机等等。所以说,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从十二个关键点: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描绘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看出更多必然的东西。

但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在必然而然的方向之下,那些能够把握趋势、掌握优势的人才,不论在任何时代,他们都是时代的宠儿,总结一下,这些人才身上一定必然存在以下四个优势:

1、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

2、能与机器协同工作的人

3、时刻保持清醒并拥抱变化的人

4、会提问的人

时代在不断升级迭代,人也一样,而能在最短时间内更新换代并保持敏感、拥抱变化就是最大的优势,也是KK在书中一直强调的未来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原因。学会思考和提问,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出新的职业、新的工作任务才不会被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所代替。

如何将《必然》的内容在生活中应用?

1、不要去做资源整合的人,而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资源,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一个领域培养自己的长板和不可替代优势。

2、专注于领导力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两种能力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快速取代的。

3、学会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提问快速找到和学到你想要的答案。

更多书单

知识需要系统的学习,我不喜欢网络上大篇大篇的推荐各种书,那些只是书的罗列,并不系统,也没有分类,而且豆瓣、或者当当、亚马逊这些网站上也都能找到评分,为什么要看那些书单推荐呢?

如果要推荐书,一定要看作者亲自读过,并且认为有用后才推荐的书单,最好还是同一个领域的,系统的看、系统的吸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今天领读的书是凯文凯利的《必然》主要讲未来趋势。

后台回复「领读必然」你将收到我看过的其他相同领域书籍,帮助你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什么样的人最吃香?未来哪些行业是大势?未来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

丫丫亲笔 5月19日

一起做高阶学习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