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活来”炼自己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昨天晚上是我开始每日跳绳的第5天,跳完依然满脸通红、全身大汗、呼吸急促,感觉想死。
我不知道这种跳完想死的痛苦感还要持续多久,才能进入相对舒服的状态;我也不知道这样持续跳下去是否能真正能帮我减重。我只知道,跳了这5天下来,整个人的状态会好了许多。
一方面是精神状态变好,心情更为愉悦,工作效率变高,身体感觉轻松了许多,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那些扯皮拉筋的小事,也不那么放在心上了,感觉没啥大不了,每天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另一方面是皮肤状态变好,以前总觉得脸上很油,皮肤松弛,这几天每天跳完绳,出一身汗,脸上的汗更是如暴雨一般往下流,几天下来明显感觉皮肤变光滑了。
当然,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我喜欢这种运动流汗之后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前接触过一些行业大佬,无论遇到多么高强度的工作,他们似乎永远眼神坚定、腰板挺立、走路带风、头发和服装一丝不苟,就像时时刻刻都被打着鸡血一样,当时就很纳闷儿:这些人难道是超人吗?难道他们就没有疲倦的时候吗?
现在想来,大概是他们有很好的运动或者生活习惯,能帮助自己时刻保持着精神昂扬的状态吧。
人到中年,越发觉得很多事情做起来,乍一看上去好像没啥用,也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但其实对心灵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养花花草草、跳广场舞、做手工、爱一门乐器,等等,这些在年轻时候看上去都是些浪费时间的无用功,但到了一定年纪却可以“养心”。
人啊,当心有所爱,心有所属,有所安放,有所寄托,就会从内向外自然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儿。
02
为什么要每日跳绳?
来自我的一次无心尝试,在运动APP里,无意间刷到一个减脂计划,输入我的体重和减脂目标,自动生成的结果就是每天跳绳800个,连续8周。
8周,不就两个月,对于一个爱跳绳的人来说,这有何难?我倒要试试看APP到底靠不靠谱?
说干就干。
我以为的跳800个,是自由自在、不管配速、不管时间,随便跳就可以了,只要每天跳绳的总数达到800个即可。
这我来说就像没条件一样,我信誓旦旦,觉得铁定没问题。
但真正跳起来才发现,我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APP中实际设置的要求是800个分成四组,每组200个,每两组中间有30秒的休息时间。
因为要计时,要讲配速,中间的30秒,看上去有间隔,实际上连大口喘气的时间都不够,每次跳绳,感觉中间的气还没有喘完,就又要开始了。以至于每次跳完,感觉整个人不仅心脏要蹦出来,呼吸也是上气不接下气,痛苦的想死。
顿时联想到了有次看新闻,有个初次参加半马的选手,跑完之后记者采访他当时的感受,他带着痛苦的表情脱口而出“想死”两个字,当时还觉得这人很搞笑,现在才知道绝对是当时的心声了。
很多事情没做的时候,总觉得很容易。但实际做了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总是低估了计划的难度,高估了自己执行的毅力。
果然,指点江山易,躬身入局难。
即便这样,我仍在内心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接下来就是持续做,不断地练,形成肌肉记忆就好。
是的,从人的身体机能来说,一件事一旦形成习惯,就是最不费脑,也不费事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先虐自己然后成长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从“痛苦的想死”到“重新活过来”之间,会有一个大的进步,也是一个持续修炼自己的过程。
就好像写文章、看书一样,一旦你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写文章的速度可以越来越快,看书的速度也可以越来越快,你的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好。
03
其实,不仅是运动锻炼,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想要有所成,想要锤炼自己的技能,都要经历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
这话怎么讲呢?
所谓“死”,就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死死盯住,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做,下苦功夫,去努力,去执行,不打一点折扣扎扎实实的做好。
所谓“活”,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练之后,不管是你的思维方式,还是经验方法,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升,真正焕发新生。
这就像蝉的蜕变一样,我们经常说的“蜕变”这个词就是由蝉而来的,听上去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确实蝉每年夏天都要经历的一次生命轮回。
大致的过程是,蝉壳裂开,然后蝉的头部、翅膀、腿脚以及整个身体一点一点从壳里挣脱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当蝉从蝉蛹背部裂开的口子脱出之后,蝉抓住蛹壳就开始慢慢羽化,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蝉的身体开始变黑,翅膀开始变白,变硬,从而完成整个蜕变的过程。
真的是一场新生啊,这个过程肯定是要承受痛苦的。
而我们想要成长,想要蜕变,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从而真正从“痛苦的想要死”的状态实现“活过来”的质变。
也难怪孟子的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会那么有力量。
而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过一番作为的人,历史上肩负重大使命的人物,都曾受过许多磨难,不断地艰难坎坷中磨炼意志、坚韧性情,最终才有所成就。远的如先贤大哲孔子孟子,近的如晚清中兴名臣曾左李张,无不是如此;更近的如现在我们常见的知名人物,大抵都经过了磨砺而出的。
回到我们个体身上,或许我们并不能像那些伟人、名人一样可以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但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锤炼自己,死磕自己,让自己的身体和内心都越发强大,应当是我们来人世走一遭该有的修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