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稿征文

外国人看中国——读《论中国》

2022-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烟火在隔岸

      基辛格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今年96岁了,51年前,也就是1971年,他秘密访华,开启了中美对峙局面的破冰之旅,从此,中美关系也逐步向正常化迈进。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他先后与中国几代领导人打过交道,深谙其中的相处之道及政治智慧。此外,他还有很多头衔,美国前国务卿、外交家、中国通、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

        2011年,他出版了《论中国》。听书名是一个大部头的作品,但看完后发现,他更多的是以一位资深外交家的眼光和角度,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大国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试图解析中国这个延续千年文明的独特的外交文化体系。书里纵然有些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和美国利益的输出,但总体说来,一个对手能够相对客观真实的写出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值得尊重和尊敬的。既让西方更加了解中国,也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惯性思维和意识形态,多一些多元化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黄河孕育了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因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和相对成熟的政治体系,我们成为了世界最为强大、富足的帝国,以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接受四方朝贡,对于周边外族,以夷制夷、远交近攻,也曾航海远行,彰显国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再由统一走向分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中华文化也因此不断融合、重建。“它与周边国家的疆界与其说是政治和领土的分界线,不如说是文化的分水岭。”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人迅速开展资本扩张,他们漂洋过海,殖民海外。资源丰富的中华帝国被迫卷入新的世界秩序,只是这一次,扮演的是被动挨打的角色。当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想要扩大贸易往来时,骄傲自大的天朝上国将之视为四方蛮夷对天朝的仰慕与朝贡,错过了与工业社会对话的机会,同时还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列强面前。面对这样一个愚昧落后却又无比富庶的庞然大物,列强垂涎三尺,最终鸦片战争爆发。在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抗中,中华帝国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从此进入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到存续千年的封建王朝分崩离析。

        最黑暗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接近黎明的时候,不管身处顺境逆境,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坚韧精神贯穿始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是选择自力更生还是融入世界新秩序,是选择革命到底还是选择和平发展,中国领导人几经曲折、不断探索,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发展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朝鲜战争、冷战、中美建交、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印战争、改革开放等多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于东亚、欧亚大陆直到世界,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更多的底气与实力,最终成为世界秩序里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从两极化向多极化发展。

      根据历史发展进程和现实因素,书里提出了两种例外论、两种普世观和两种世界秩序观的差异与冲突。第一种来自西方,以英美为代表,属于宗教的,传经布道式的。这种扩张性的宗教普世观,好为人师又自以为是,试图用自身的价值观“拯救水深火热的人们”。第二种来自东方,以中国为代表,属于文化的,文明教化式的。与传统内敛的中国士大夫文化类似,它不寻求对外的武力征服,也不将自身文化强加于人,在帝国与藩属国之间,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就算高高在上也不仗势欺人,只是根据与藩属国的来往密切程度,给予相应的赏赐与恩惠。同时,在面对外族入侵甚至入主中原时,帝国也总是将这种外来力量同化,并使之传承延续千年的文明。

        万古江河,奔流不息。“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我辈何其有幸,生于中国;未来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