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之情感与物质的选择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三毛因为看到了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从中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遂毅然前往。在撒哈拉居住的时候,她与深爱自己多年的荷西结婚,并把她的生活感悟一一记录,随之掀起了一股“流浪文学”热。
关于情感与物质,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在三毛结婚的故事中,已抒发了她的见解。
结婚记在荷西得知三毛即将前往撒哈拉沙漠的时候,虽然一开始也有抱怨,却并没有一般男人总会提到的“你怎么不为我想一想”的念头;他没有质疑三毛的决定,而是不声不响的申请先去了撒哈拉沙漠工作,稍微稳定之后就写信向三毛求婚。
三毛看到荷西在信里说“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你在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心中很是感动。短短几行字,她翻看了快十遍,到街上散步了一个晚上,就决定与荷西成婚。
当她们真正结婚的时候,繁琐的事情还真不少:
因为二人国籍不同,撒哈拉威又有当地的风俗,所以按程序需要到法院公证结婚。需要涉及中国、葡萄牙、西班牙、马德里等多个国家和城市的手续,提供各种材料填表格办手续。
国人总说成家立业,即将组建一个家庭,双方的起居之处需要购买家具、简单装修,最重要的是要努力赚钱提供经济支撑。当然,这些都是荷西操心的事情,三毛只要负责按计划背着背包到处游玩、看风俗、写笔记、整理幻灯片、交朋友、学阿拉伯文就行。
终于,准备了三个月的手续齐全了,法院口头告知三毛和荷西,于收到通知的第二天晚上六点成婚。由于是临时的通知,荷西当天还在上班,连结婚的消息也是托顺路的司机带过去的。
结婚当天,荷西送了三毛一个骆驼头骨,三毛用香菜别在帽子上当做装饰,二人走路四十分钟到法院,在观礼的法官祝福下成婚。好玩的是,荷西急着找法官拿回户口簿,连戒指都忘记给三毛当场戴上。等到二人回家之后,吃着荷西同事合送的蛋糕,才补戴上戒指完成最终的仪式。
《结婚记》摘录整个故事结束。
撇开这个故事的真假,或者背后有无其他的细节不提,令我最感慨的是三毛和荷西“有情饮水饱”的态度。
他们二人,一方不介意顺从女方的意愿到一个陌生的、艰苦的环境工作、生活,不介意女方不像传统的女性那样以家庭为主,反而个性独立、追寻自由;一方不介意男方没有提供豪华的、奢侈的结婚仪式,不介意对方“连一只羊也没能给父母赚过去”。
从一方写信求婚,一方收到之后稍作犹豫就同意,简单而干脆;到成婚当天不要求典礼,礼物是沙漠捡到的骆驼头骨,鲜花是厨房顺手拿的香菜,方式是走路到法院公证,简陋却洒脱。最令人讶异又敬佩的是,当时还没有家人在旁,没有宴请宾客,甚至为了节省开支没有特意去国家旅馆住一晚、吃一顿好的。
他们把结婚,真的只是当成了一个告知世人二人将一生相随的仪式,始终追求的是情感上的契合,思想上的一致。
在三毛的《娃娃新娘》、《爱的寻求》一文中,都提到了当地成婚的风俗,“聘礼是父母嫁女儿时很大的一笔收入”,多的达数十万,部分家庭因此倾家荡产也有可能。而想到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对彩礼的厚薄、婚礼的档次、嫁妆的多少有着传统的评判。
可事实上,尽管结婚一直声称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但如何成婚更多是两个人的事情。在一方要求另一方提供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物质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换个角度想想,你自己能够为对方提供什么,你和对方在一起又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是物质更重要还是二人的感情更重要?
物质很多时候可以决定很多,但一定不能够决定情感的浓淡。如何选择,自然也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考量罢了。
写于2019年8月20日,第【3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