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修证道学•国学•养生国学与传统文化

我读《传习录》06-「格物致知」的具体操作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心源心读

文/罗文念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 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传习录》

我读《传习录》06-「格物致知」的具体操作

王阳明先生早年与朋友一起对着竹子实践朱熹提倡的「格物」之法,结果「格」的吐血了也没有成功,这让他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怀疑。

如果「格物」格的是心外之物,心外之物无有穷尽,人的生命有限,哪有「格」完的可能呢?于是开始转向内在,圣人是肯定不会骗人的,问题就出在对圣学的理解上。真正的「格物」,格的应是心中之物。

「格物」是儒家内圣之道的基本功,旨在解脱情绪烦恼的束缚,从而实现绝对的心灵自由。“格”者,使其正也。有格除、格正和觉察之意。“物”者,心之挂碍也。包括了感受、情绪和认知。

一个人不开心,看起来不自然,我们便说:此人心中必有一物!可见,这里的“物”指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所谓“格物”就是看清情绪烦恼的真相,格正消极负面的认知,活在清明而不执著的当下。

「格物」格的是心中之物。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心?心在何处?熟悉经典的人可能立马就想到了《楞严经》对心的描述:“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

《楞严经》描述的心是纯净无染的道心,是心的本体。但普通人的心多半已受了很多的杂染,有杂染的心是人心,由于受各种观念知见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人就各不相同。

我读《传习录》06-「格物致知」的具体操作

有的人出生在好的环境里,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我们便说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强盗窝里长大,耳闻目睹的都是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长此以往,那颗纯净无染的心渐渐被那些负面的东西所遮盖,我们便说他是个心理阴暗的人。

道心超越时空,无形无相,很难具体的描述。但人心不一样,既落后天,必有端倪可寻。一个人在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挫折,他可能会说自己的心好痛,痛是一种感受,感受必定有位置的所在。

如果有人说:“我的心好痛!”,那他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把手扶在自己的胸膛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大多数的人受到惊吓或被无端的辱骂,胸膛的正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映,由此观之,人心的位置就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两乳正中膻中穴的地方,也有人把它叫“心口”。

我读《传习录》06-「格物致知」的具体操作

心口这个地方与情绪的波动有很大的关联,想要驾驭自己的情绪,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格物」,如实觉知,客观接受,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在《中庸》,则用一句话就给概括了:“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为之和”。为了便于实践,笔者决定用现代的语言把「格物」的方法分为五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步骤:

第一步、 觉察情绪的到来。当有某些不合自己意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产生某些不愉快的反应,当这些反应发生的时候我们要立刻警觉。“我这是在发火吗?”,“我是不是在生气?”。

第二步、 感受情绪的位置。把手轻轻的放在心口,感受心口的能量场,那里产生了哪些反应?酸、麻、胀、痛、痒、热、紧、堵?

第三步、 看清情绪的真相。酸也好,痛也罢,所有的感受都只不过是气血涌动而产生的物理现象而已。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同样是绵绵秋雨,有的人感到忧伤,有的人感到浪漫。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和记忆不一样。我们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某些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跟我们的想法不一致。如果我们觉得地球应该保持静止,可事实上地球却一直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会让我们痛苦。但这个痛苦客观存在吗?不!它只是我们的某些观念跟事实不符合而已。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要把埋怨转化为改善:“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

第四步、 观照情绪的来去。我们的心口的能量场就像虚空一般,允许各种情绪在这个心口的虚空里来去自如,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情绪就像潮水,来的时候气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不执着于它,它很快就会退去。

第五步、解脱情绪的挂碍。心无挂碍,如万里晴空,轻松自在的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流畅。

一般人遇到情绪的时候,多采取压抑或发泄的方式,这往往会把事情弄的更糟;压抑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而发泄又容易对别人造成伤害。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结果沦为情绪的奴隶,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定力和智慧。如果能够把“格物”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情景中,很快就会有明显的改变。

我读《传习录》06-「格物致知」的具体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