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邱小猫-早教体验
早上带孩子体验了一节早教课,上完有点纠结要不要给孩子报班。
参加的理由:
1、有助于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孩子和老师、同龄人的交流机会较少。对于娃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专注力、自理能力各方面我都不太担心,唯独觉得孩子平常要么自己玩,要么我父母陪着玩,和同龄人少交流互动,也不熟悉课堂氛围,我担心她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难以适应。希望在早教课堂上学习训练一些社交能力。
2、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可能对于其他各方面能力确实有些益处。
不参加的理由:
1、贵,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一节课近200,也就40分钟的样子。
2、效果难以衡量。真说学到了什么,也没有,说没学到吧,可能有些益处。可随着孩子的长大,好多能力本身就会慢慢有所发展。
于是我在几个群里咨询了朋友们:
1、拆书家养娃群:也是说早教班对于创造社交环境可能有帮助
2、第三期写作营:
兴趣班:可以撒网看孩子喜欢什么,重点培养一两个就行
早教班:对智力开发可能有些帮助,可观察孩子的优势和短板,再针对性训练;早教是有必要的,但不一定要送早教机构,看自身经济水平。目前媒体发达,可自己学习。对于机构所宣传的点,需要保持谨慎态度。
3、一个二胎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老大上了早教班,老二不考虑了。
4、一位做家庭教育的专业老师:
王老师先问了我家孩子的年龄、日常生活作息、陪玩方式,给出的相关建议包括:
1)作息调整:建议稍微调整作息,白天可以再少睡一些,晚上更早入睡。晚间睡眠对大脑和身体发育的帮助更大。
2)陪玩方式:建议减少去儿童乐园里的时间。儿童乐园里声光电刺激更多,对孩子大脑和专注力其实不利。建议花更多时间留给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玩沙子,捏泥巴,观察小动物,自己练习吃饭、喝水……不拘于做什么,只要是她自己关注的,主动要做的,在安全的范围内尽量让她自己专注摸索即可。这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帮助都更大。
3)创造孩子的社交环境:建议我约上差不多月龄大小的孩子父母,一起遛娃,在共同遛娃的过程中,逐步观察、教孩子社交。如果我在意孩子的社交环境,这种方式的性价比其实最高。最好还是对家庭教育有追求、有学习心态的父母一起。这样最经济,也最有效——这个建议让我豁然开朗。
4)关于早教班:如果真的要上,老师建议在2岁以后,入托前短期适应即可。但对早教机构需要细心甄别,如果是蒙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合理,且老师都很有教育情怀,值得一上。但现在的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5)关于父母自身成长:王老师说,她见过很多孩子和家长,最好的育儿方式,不是在机构里完成的。毕竟早教班一个礼拜一两节课,再怎么学再怎么教,也就那点时间,而孩子会花大量时间,观察家人之间的沟通模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在孩子小的时候,“育”比“教”其实更重要。如果要说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并不是把孩子送进好的教育机构,而是父母自身不停地学习成长,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同意更多。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决定和早教班say byebye。至少也过个大半年看情况再说。
总结今天的思考过程,我发现自己:
1、学会征求他人意见了。以前碰到迷茫纠结难以决策的事情,总是自己琢磨半天。现在学会了问人。我自己的智慧可能有限,征求过来人、特别是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会有更大的帮助。
——接下来:需要有意识地接触和认识各种专业人士的圈子。包括:孩子教育、学习的圈子、医学/健康/营养相关圈子、职业发展/行业领域相关圈子。
2、受父母影响,总觉得给孩子的教育投资是值得的,以前可以为之不计成本,未必很在乎性价比,本质有一种为孩子付出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感动”。现在自己更理智清醒了。
不要沉浸在自我牺牲和自我感动里,爱孩子,也要爱自己。不论是钱、时间、精力、能量都要花在刀刃上,人到中年,要学会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枝叶和外在的皮革了。
——接下来:在重要的选择上(包括金钱的投入、时间精力的投入)要清晰追问真正的目的、意义,有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