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简友广场

究竟可以看什么书,才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平庸?终于知道答案

2020-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拈尘

最近看电视剧《天道》,主角丁元音是个既能扒拉铜板又能扒拉人的投资天才人物,既有凌驾于世俗之上的俯视感,又能对世俗藩篱有无所不容的包容心。在人性和思考之间,他说的每句话都非常惊艳,棱角中带着禅定之意,圆滑中带着质朴之心,这种智慧让我不可避免为之着迷。

1

其中,丁元英对人这种产物提出的认知,更在当下我自我发展的困惑方面画上句号。他认为,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究竟看什么书才能用时间的堆砌,让自己发生质变,超越自己现处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简单来说,是冲击自己的阶级壁垒更直接不过。

用未来的眼光看自己,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看的书到底有没有用?

它有用的方面在于哪些性质、属性、特征?

它们是否能帮助我杂糅这些见知,让我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在社会问题夹杂着困顿焦虑情绪对我展开进攻的时候,我都能坦然应对泰然处之?!

丁元英一语惊醒酣睡的我,虽然玄机依旧无法点破,但吸纳和平衡自己既有的狭隘认知,对于我来说,也希望对于看我文章的人而言,可以顿悟一霎那。

2

先抛出三者的概念不说,以企业商业为框架,我认为这三者包含这样的功用:文化是把事做成功的底层思维,技术是生存之道,在文化底蕴上的基础才有核心竞争力,技术是文化和制度相辅相成之下得到的显品。制度,更像是给技术打桩,也是给未来定锚。

每个人都想做成事,通俗的賺钱,世俗的赢取功名利禄,每个人都在给自己画一个箭头,也时刻在这三者之间寻求其中一道,瞄向理想的靶。

特别是技术,不需要在商场上激烈的厮杀和碰撞才能衍生,也不需要太多时间成本去沉淀底蕴,就能短暂而有效果的拥有生存的法门,得之东隅,但也因此常常忽略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张力和驰力。

空有技术一门依旧单调乏味,在模具之中思想无法打开,未来的摸索也只能接受峰尖浪潮过后的二手信息,这也注定了让自己去慢一拍,盲目从众。

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确定文化属性,公司没有文化就没有品牌力,人没有文化也没了核心竞争力。

这种文化在我看来是底层思维,也是文化母体,是行为动机背后的原点。它更接近事情的本质,并指导自己用智慧的方式去处理,对于技术而言是狭义的底层思维,和广义的进阶之路。

我们到底是这三者之间的哪种产物?贩卖技术还是贩卖文化还是贩卖作为标尺的制度理性?在未来我们又能依靠其达到怎样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技术更像员工,制度更像管理者,文化更像高层,像创始人。换个角度来说,文化是自己的思考力和决策力,制度和技术是执行力。

3

待我明白过来,我不再抱怨大学所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空中楼阁,也开始因为没学好活动策划,项目管理,品牌学,广告调研而扼腕叹息。也不再排斥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工作之余看书练字,看电影,听音乐是否有附庸风雅之闲。

因为点与点的连接,线于线的勾勒,面与面的拼凑之外,我看见了一个模糊的世界,感受到了学习与运用,管理并控制的力量。之前总觉得时间浪费,害怕自己觉悟不够,在这一刻又变成了道法自然,无论成与不成,不给心理添堵,也算给自己开了一条道路。

另外《穷人的本质》所说,穷人贫穷虽然与社会背景,时间精力,资源渠道都脱不了关系。但人之所以为人,优越于其他物种,显然还是主观能动性在环境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拘泥于形式,不安于苟且,不囿于成见,才能超越我认为的我,你认为的你自己,活成另一个样子。

当然这一切的基本,还是把文化当做原点。谋求发展,就是把文化缓缓地铺展开来,涓涓流淌,生流不息。因为文化的力量,思考力,创造力,生存的活力也在无形无意之中得到解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