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的雨果》:有趣的不仅仅是情节
《造梦的雨果》这本书,是我看完彭懿的《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里所有介绍后,最想读的一本书。所以,趁着618,将它买了回来。打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惊叹了一句:太酷了!
是的,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儿童作品,不如说它是一部电影,跟着主人公雨果,观看他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本特别厚的书,一共有500页,但总共的字数却只有20万字。因为,这本书里,一半的篇幅都是图画,为我们描绘了雨果所处的场景。我想,当孩子阅读到这本书时,一定会特别有成就感:那么厚的书,竟然这么块就看完了!
说到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讲的就是:雨果为了看到父亲可能留下的信件,立志修好父亲生前一直修理的写字机器人,而在这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情节也许没有那么令人惊叹,但是,这本书的排版却异常创新。一个有关电影的故事,以观赏电影的角度描写,多有意思。除此之外,在故事的最后,会很有趣地发现,这本书,其实是雨果造的机器人写的!
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
“我早就想写乔治·梅里爱的故事,后来读了加比·伍德写的《爱迪生之夜:探寻机械生命的神奇历史》一书,我于是开始构思这本书。伍德的书讲述了梅里爱收藏的机器人,他把机器人捐给了一家博物馆,结果却被冷落在堆杂物的阁楼上,最终被扔掉了。我想象有个小孩儿在垃圾堆里发现了那些机器,于是有了雨果和这个故事。”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整个故事的情节,而是最后三页的“鸣谢”。在这三页中,作者布莱恩·塞兹尼克写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和他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受到的帮助。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为了这个故事,作者做了充足的准备,让我看到了一位写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认真、严谨:为了看一个19世纪的机器人,在费城富兰克林学院地下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这就是故事中机器人的原型;为了了解有关钟表、机器人、力学等相关问题,向机械天才:安迪请教,每次通话都要几个小时;故事中的影片都是绝对真实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写出好的作品?也许不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也不是所谓的文笔,而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细心雕琢。
选择正版书籍
以前,当听到别人说选择正版书籍时,其实挺不以为然的。但在阅读这本书后,我终于懂得了其中道理。因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编排的巧思之处。
每一本书,在出版之前,都会考虑很多方面。比如:书籍应该如何编排?用多大的尺寸?用什么纸张?如何装订?这些需要许许多多幕后人员的幸苦付出。而儿童作品对这方面格外注重。
比如这本书,就是历经两年细细打磨后的产物。
如果说,孩子在最开始阅读时,看的就是盗版书籍。那么,先抛开错别字不说,书籍的纸张、排版等等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